Wednesday 26 May 2010

觸不到的銀行

《信報》是一份財經報紙,讀者群中除了投資者之外也一定不乏生意人。因此,筆者今天暫且不談銀行股,轉而從做生意的角度,淺析虛擬銀行到底是如何賺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科網泡沬中,各大銀行都在互聯網找尋新商機,而虛擬銀行的概念也在當時應運而生。

提升吸納存款難度

互聯網的普及為大眾帶末不少便利,很多瑣碎事足不出戶也可以辦好,省卻不少時間。筆者實在記不起上一次到銀行分行是什麼時候。隨着網上理財變得愈來愈方便,筆者已經沒有什麼原因要到分行去。既然如此,銀行又何需分行?虛擬銀行的特色正是沒有分行,所有交易都是從網上平台進行,因此營運成本較低,而也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發展虛擬銀行的主要論據。筆者對此卻不敢苟同,因為雖然成本降低了,但是虛擬銀行的收入也相對傳統銀行較低。


沒有分行的確能夠減低成本,但同時也提升了吸納存款的難度,這也就是虛擬銀行的第一個難題。一般而言,筆者認為大眾市民還是對有龐大分行網絡的傳統銀行較為有信心。相反,網上銀行給人的感覺是虛無飄渺的、不實在,所以在營運初期往往需要投入一大筆宣傳費,再加上高息利誘方能漸漸吸引存款。

當然,凡事有利必有弊,被高息利誘而來的存戶往往也是有任何風吹草動最先到分行提取存款的人。這些存款普遍缺乏黏貼力,較為容易流走,令銀行穩健程度下降。

貸款比例較存款低

虛擬銀行的貸款相對存款比例也普遍較低。由於虛擬銀行的存款質素較低,所以它們一般都會持有三四成流動資產 (例如政府債券) ,以便有存款在短時間內大量流走時可以賣出政府債券,避免銀行倒閉。當然,這些流動資產的息率一般都較貸款低,所以虛擬銀行能夠賺取的利息也相對較低。高昂的存款成本和大量政府債券,兩者都減低了銀行的淨息差。虛擬銀行服務每個存戶的成本雖較傳統銀行為低,但是前者收入也相對較低。

在現時的低息環境之下,銀行在貸款和流動資產上所能賺取的利息都不免下跌。傳統銀行已經把存款利息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但是虛擬銀行卻很難這樣做,因為存款可能會大量流失。虛擬銀行只能在貸款和流動資產上更為進取,承受更高風險以提升淨息差,否則盈利便會下跌。如此景況,真是「搵食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