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August 2012

頁岩氣革命動搖國際局勢


有了頁岩氣,國際舞台可能將大大的不一樣。
頁岩氣是一種非傳統的天然氣,要靠一種特別的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才能開採,其方法主要是把水、沙石和化學物混合,把頁岩內的天然氣逼出來。於2000年,美國只有少於1%的天然氣為頁岩氣,而到了今年已上升至四分之一。幸好有了新的開採技術,頁岩氣在過去幾年終於可以投入商業規模的運作,這可說是能源市場最重要的轉變之一。
美能源自給自足 世界變天
隨着供應大增,天然氣的價格不斷下降,已經跌至與煤炭相若;而燃燒天然氣所製造的污染,當然比煤炭少得多。有專家估計,到了2035年,頁岩氣將佔天然氣生產量的一半,有助美國在能源上自給自足(energy independence)。如果美國開始投資於液化天然氣,把剩餘的天然氣液化然後出口,能源市場必然變天!
卡塔爾是中東一個約有150萬人的小國,臨海並坐擁波斯灣水域下大量的天然氣資源。當地作出了巨量投資,興建了把天然氣液化的設備,讓該國的天然氣毋須依賴輸油管,亦能出口至全世界。問題是並如果頁岩氣革命成功,美國、歐洲和中國等經濟體系在能源上達至自給自足,卡塔爾的液化天然氣又出口給誰呢?
又或者再延伸一步,當石油不再獨大,中東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又會否變得人微言輕呢?如果美國毋須再對能源安全提心吊膽,中東會否變得不重要呢?美國下一步會否把戰略重心進一步轉移至亞洲,從周邊國家加強對中國的「緊箍咒」呢?俄羅斯作為能源大國的角色又會否褪色?頁岩氣又會否再一次把再生能源殺於萌芽中?
由此可見,頁岩氣革命若果成功,是足以改變國際舞台,投資者絕對不能忽視這股力量。
中國頁岩氣路漫長
中國現在生產的電力有近八成來自煤炭,如果當中有一部分能夠轉用頁岩氣,將大大減輕對環境的破壞。中石化(386)今年6月開始在重慶自主探勘開發頁岩氣,亦有企業以收購海外項目「走出去」,希望從而獲得美國成熟的頁岩氣開採技術,以最終運用於國內開發。當然,中國沒有美國完善的輸氣網絡,更加缺乏支援整個頁岩氣產業鏈的企業,發展頁岩氣依然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就目前而言,坊間對頁岩氣依然有數點顧慮:
一、有不少頁岩氣井的產量都比預期中下跌得快,蘊藏量亦難以推算得準確。
二、開採時可能會洩漏methane,這是比二氧化碳更厲害的溫室氣體。
三、開採時需要用水把頁岩氣逼出來,而水在這個過程中將受污染,如何處理這些污水是一大問題。
四、在美國,土地下的物質和資源由土地持有人擁有,因此美國公司能以高價買地開採頁岩氣。不過,在歐洲土地下的物質和資源皆屬國家擁有,可能要跟政府進行長時間商談,發展步伐難免較慢。
無論如何,筆者對頁岩氣的前景是樂觀的。雖然筆者並不是能源專家,但是在龐大有誘因之下,上述問題相信是應該可以解決的。頁岩氣幾乎是必然會興起,問題只是它的重要性到底如何。

Tuesday 21 August 2012

救市招數有限 繼續半死不活


中國經濟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的問題只是軟着陸還是硬着陸。
有看好的外國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就算今年不能「保八」,經濟增長亦高出歐美國家好幾個百分點。這些學者對中國的了解當然是膚淺之極。首先,統計局數據的可信性是一大疑問,7月出口按年只微增1%,用電量只增加4.5%,煤炭和汽車的庫存高企,A股跌穿「鑽石底」;現在的關鍵是,中央的政策組合拳到底有什麼招式,和這些招式是否有效。
「迷失十月」也不能
中國絕對有龐大的「保八」壓力,原因有二:第一,在城鎮化下,如果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人找不到工作,失業率升高,社會不安定將令政權不穩定;第二,民眾並沒有言論和選舉的自由,他們在現行的機制下未必能夠保障自己的權益,如果經濟得到有效的發展,他們能夠從中得益,或許能夠暫時忍受現在的政權;因此,有人將中國比喻為一輛單車,一旦失速便可能會倒下。
日本和歐美或許可以「迷失十年」,但是中國只要「迷失十月」,可能已有大動盪。
傳統上,中國經濟是靠投資和出口推動。出口方面,目前主要問題有兩個:歐美經濟放緩和出口產業的技術成分偏低,前者並不是中央能夠控制,後者則不能於數年內解決,產業升級是必須的,但遠水不能救近火。中央唯一能做的可能是為出口的民企提供稅務優惠,略略減輕影響。
投資方面,發改委明顯地加快審批項目的速度。中央一方面希望以投資拉動經濟之時,一方面卻又希望抑制房地產的投資,避免樓市熾熱的情況。問題是,在興建高鐵後,中國還有多少基礎設施要建?
即使是「放水」,亦未必能帶中國走出目前的困局。2008/09年的四萬億救市方案令銀行體系充斥着劣質的地方政府平台貸款,資產質素壓得銀行半死不活;再者,內地有不少企業負債都偏高,所以減息並不一定能夠刺激貸款需求。
中國的商業環境獨特,國企和民企不但互相爭利,國企有時甚至會為了「做大做強」而不顧回報。國企不斷投資和擴張,令不少行業產能過剩,出廠的產品難以加價。7月內地CPI為1.8%,PPI更跌2.9%,反映內地已經開始有通縮的危機。一方面企業的出廠產品不能提價,一方面卻面對人工上升的壓力,企業盈利當然「兩頭縮」。
外儲豐厚 崩潰不易
中國正值權力交替,今年下半年將選出新的政治局委員。在此之前,現屆政府應該不會推出重大的新政策。因此,中國經濟見底回升,應該不是今年的事,更大可能是明年的事。鑑於中國依然有3萬多億的外滙儲備,經濟徹底崩潰的機會亦不大。
在如此「半天吊」下,倒不如趁暑假,放放假。

Tuesday 14 August 2012

市場不笨 宏利價低有理


宏利(945)是不少香港散戶的愛股,或者應該說──曾經是。大部分坊間(甚至是大行)的分析員對宏利都只是一知半解,看見市賬率低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據,不斷向投資者推介該股。有見及此,筆者當然要反駁這些謬論,以正視聽。
宏利的問題主要出於其美國的變額年金(Variable Annuities)業務。筆者認為,這些保單有一部分是先天有設計的缺憾,基本上是不應該賣的;但是不少美國公司為了爭取市佔率,大家都一窩蜂地賣。
簡單而言,變額年金就是一個指數基金再加一些保證(例如保本、保證一定的回報等;細節太多,不詳列)。由於宏利並沒有適當地對沖市場風險,所以在金融海嘯時損失慘重。
對沖增加 利潤減低
在過去兩三年,宏利供了兩次股,同時趁股市回升時逐漸增加對沖,以圖減低風險。因此,就算閣下堅信美股和美國國債孳息將大升,宏利受惠的幅度亦因對沖增加而減低。
原理上,這就等同你於2007年買了盈富基金(2800),恒指於2009年跌至12000點時你不敢賣(也不敢買),然後當恒指回升至16000、17000時,你便開始賣。股市升得愈多,你也賣得愈多,逐步減少股市上落對你財富的影響。當你減持了六、七成的盈富基金後,就算恒指於一個月內升至30000點,你賺到的錢終歸有限。
有投資者認為,宏利估值較以往便宜,所以長遠有上升空間。以8月10日收市價84元來計算,宏利的市值為194億加元,而美國會計制度下的賬面值為427億加元,足足有55%的折讓。
不過,在會計方面,宏利是以加拿大會計制度為主,同時亦有提供在美國會計制度下的盈利和賬面值。
在分析宏利時,筆者認為投資者應着眼於前者,因為後者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市況的轉變。
再者,我們亦要對加拿大會計制度下的賬面值作出幾項調整:
一、根據該公司的第二季業績,股東應佔賬面值為254億加元,但是要撇除當中的23億加元優先股。
二、同時,我們要考慮到美國的利息有頗大機會維持於低水平。讀者可以參考業績 presentation slides 的第20頁,當中宏利提到最終再投資率(URR:Ultimate Reinvestment Rate)如果保持在第二季季尾的水平,一直至2015年年底,賬面值將被拖低10億至15億加元。
三、宏利每年於第三季時都會檢視其精算假設及法則(basis change),初步估計今年將有低於10億加元的負面影響。這主要都是集中在美國的變額年金業務,尤其是GMWB(Guaranteed Minimum Withdrawal Benefit)的斷供率。
資本比率亮黃燈
按筆者推算,URR和basis change的負面影響分別約為13億和7億加元(即共20億),而1加元兌7.82港元,所以宏利的實際賬面值為每股91元,也就是0.92倍市賬率。鑑於宏利目前的資本狀況依然不理想,仍在「回氣」和「療傷」的階段,宏利相對賬面值大概應該有一成的折讓(即82元)才算合理。
今年第二季,宏利的資本比率(MCCSR Ratio)跌至213%,較比去年同期的241%低了一截。傳統上,分析員一般視200%為分水嶺。就算宏利的資本現在未亮起紅燈,但是至少也是黃燈。目前宏利再發債的空間已經不多,萬一旗下的子公司出了事,集團要舉債注資恐怕也不容易。
因此,市場並不笨,宏利價低有理!

Tuesday 7 August 2012

歐洲央行安全網仍會跌死人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於7月26日在倫敦許下豪言壯語,揚言將在職權允許的情況下,不惜一切捍衞歐羅。
理論上,央行並不能直接買入國債,從而資助理財不善的國家借債度日。不過,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國的國債孳息過高,令傳統的貨幣政策失效。國債孳息過高對意西銀行有兩大打擊:第一,提高融資成本;第二,削弱資本比率。就算央行減息,意西兩國的貸款利率依然高踞不下。
因此,央行原理上能夠以促使貨幣政策正常化為原因,在職權範圍內把買國債合理化。
雖然德拉吉並無提及任何執行上的細節,但歐洲股市由7月25日至8月1日收市已經升近8%,絕對是未出發先興奮。
在投資者的眼中,德拉吉的潛台詞非常明顯。投行高盛對400多名機構投資者進行了一項意見調查,當中有87%的投資者認為是央行將買入意西兩國的國債。這87%又可以分為兩組:有60%的投資者認為央行將在兩國簽下同意改革的協議方始買債;有27%認為兩國甚至毋須簽下協議,央行亦將買債。
德拉吉反高潮
正當投資者期待德拉吉於8月2日提出更清晰方向及執行政策細節之時,德拉吉卻來了個反高潮。細觀德拉吉當日的言論,大概可以綜合出三大重點:
一、意西兩國要先向EFSF/ESM申請援助並接受其援助條件,央行才有機會(但不一定)買國債。
二、如果央行買入國債,央行將重新考慮優先債權人的地位。
三、如果央行買債,將集中買較短期的國債。
上述的重點顯然跟投資者的預期有一大段距離。基本上,投資者期望央行買國債;而央行講的是某國在向EFSF/ESM申請援助後,才有機會買入該國的國債。
有看好的投資者認為,德拉吉於8月2日解釋了央行救市的步驟,有助釋除投資者的疑慮。不過,從筆者看來,這並不是什麼新消息。如果歐羅崩潰,歐洲央行便會入市救市,這根本是邏輯上的必然。8月2日中唯一的好消息,是央行如果買入國債,央行願意重新考慮優先債權人的地位。
無計可施才出手
如果央行要意西兩國正式向EFSF/ESM申請援助時方考慮買入國債,這也就是說,市況需要繼續惡化,央行才會行動。兩國如果申請援助,她們必然要先簽下相當嚴苛的條件(主要是強力地緊縮開支)。
鑑於兩國的經濟已經大幅放緩,開支緊縮得太厲害只會把經濟進一步推進衰退。因此,兩國只會在徹底地無計可施時才申請援助。也就是說,市況需要繼續惡化,央行才會行動。
換句話說,央行於8月2日雖然定下了一個安全網,但是這個網也未免定得太低。
筆者亦認為,德國並非在任何情形下都反對央行買國債,她們只是從談判的角度技術性反對,力圖謀取更大的利益。形勢愈兵荒馬亂,德國的議價能力便愈大。當然,貪字變貧,德國的態度令央行難以太進取,令安全網變得不安全。因此,我們並不能排除在有「安全網」的情況下,依然會有人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