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5 September 2013

聯儲局無收水做壞規矩

美國聯儲局在剛剛的會議並無收水(嚴格來講是減慢放水,下文簡稱收水),筆者認為是不負責任,做壞規矩。
自今年的5月至6月起,聯儲局將貨幣政策與經濟數據掛鈎,而一眾經濟師便金睛火眼地盯着失業率。當時,聯儲局預期失業率將於2014年降至7%,並在2014年底或2015年頭跌穿6.5%。因此,聯儲局當時預計將於2013下半年收水,並於2014年中撤回QE(屆時的失業率應約為7%)。
同時,聯儲局只會在失業率低於6.5%和通脹高於2.5%的情況下才加息。
由數據主導貨幣政策,壞處是減低聯儲局的自由度,但好處是透明度高。當美國經濟好轉時,上述的指引能令聯儲局及時收水,防止資產泡沫及通脹過熱,這變相減低市場的通脹預期。順帶一提,數據主導貨幣政策並不罕見,但一般是跟通脹掛鈎,而並非失業率。
10月底收水機會不大
言猶在耳,聯儲局在9月的會議大大淡化數據的指標性,認為無須執着於死守7%失業率的目標「並非magic number」。同時,聯儲局又指會在失業率大幅「considerably」低於6.5%時才會加息,在短短數月內推翻了先前的指引。筆者認為聯儲局正在削弱自己的公信力,令市場頓感迷失。
此舉最大的風險是,市場認為聯儲局是「鵪鶉」,不敢收水,繼續大炒特炒推高資產價格,到真正收水時便引起市場恐慌。
貝南奇不收水的理據是美國經濟方始站穩,所以希望審視更多數據後才作收水的決定。若然如此,筆者認為10月底收水的機會不大,因為屆時新的數據根本不多,較為有可能的是12月或明年3月。
美國樓市近期銷售繼繼續回升,現時已返回2007年頭的水平,但距離2005至2006年的高峰尚有距離。鑑於美國按息已升近一厘,市場擔心這將會為樓市帶來壓力。失業率雖然回落,但有一部分是因為尋找就業率(participation rate)下降,勞工市場的情況亦非完全明朗。
坊間現時繼續推敲收水的新時間表和幅度。有評論指出,貝南奇既然在明年1月離任,便會順手將收水這個燙手山芋交給下一任,所以收水可能會延期至明年3月。亦有評論認為就算聯儲局延遲收水,收水時的速度亦可能較先前預期為快。
依筆者淺見,在指引模糊及反覆的情況下,任何推測的準確度皆不高。若然投資者簡單地將暫緩收水視為好消息而大舉入市,實在並非穩健的做法,9月的聯儲局會議不應是現時入市的理據之一。

Wednesday 18 September 2013

網絡銀行的難處

不經不覺,恒指又重返23000點,回升至5月時的水平。
對於內地6月的錢荒,市場當時的解讀是總理李克強將推行結構改革,而二三年陣痛免不了,所以恒指跌穿了20000點;其後,鑑於經濟陷入系統性崩盤的危機,中央決定放水,令樓市和股市回勇。如果單看指數,市場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與此同時,十年美債孳息在5月從1.66%升至2.16%,到本周一的2.81%,都反映市場對聯儲局收水的預期從5月至今大增。再者,上市公司的中期業績亦無甚驚喜。先前筆者認為市場過分悲觀,現在則認為市場過分樂觀。畢竟放水只是權宜之舉,並非治標之法。
近日,企業申辦銀行的新聞頻現財經版的要聞中。自從中央支持民間資本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後,阿里巴巴、騰訊(700)、均瑤、蘇寧、雨潤(1068)、安徽皖通高速(995)等均傳申請民營銀行牌照。只要有政策支持的行業,大家便一窩蜂去做,這是帶有濃厚中國色彩的營商環境。內地一方面讓利率市場化,一方面引入民間資本,內銀息差收窄可謂在所難免。在眾多申辦者中,筆者對騰訊和阿里巴巴盛傳將辦的網絡銀行最感興趣。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科網熾熱之時,歐美便已經有銀行乘勢建立網絡銀行。網絡銀行並無分行,所有交易皆於網上進行,因此營運成本較低。由於沒有分行,網絡銀行一般要投入大量宣傳費才能吸納存戶。在廣告泛濫的年代,要吸引消費者,必須有相當的銀彈。大眾市民終歸對有擁有龐大分行網絡的傳統銀行較為有信心,例如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QQ,並不代表他們會安心地將錢存放於騰訊開設的銀行中。同時,內地遲遲不加設存款保證金制度,網絡銀行要吸納大額存款,也不容易。
當然,網絡銀行可用高息利誘存戶,但因高息而來的存戶往往也是有任何風吹草動最先提取存款的人,這些存款普遍缺乏黏貼力,較為容易流走,令銀行穩健程度下降。因此,網絡銀行需要持有較多流動資產,以便應付大量存款在短時間內流走的風險,但這又對淨息差不利。歐美有些網絡銀行在息誘存戶的同時,為了維持息差而買入質素較差的資產,大受次按風暴打擊。資金成本高,如果不在資產方面冒險,要賺錢相當困難。
筆者估計,網絡銀行初期會集中辦個人按揭,因為批核按揭的難度較低,而且抵押品較易估值,能有效地降低風險。相對上,傳統銀行的企業貸款較多,兩者的業務略有不同。騰訊雖然有大量QQ用戶資料,但如何把這些資料轉化為有批核貸款的系統絕對不容易;阿里巴巴在這方面則佔優。
總括而言,網絡銀行雖然有營運成本上有優勢,但在其他方面卻諸多掣肘,要經營起來相信並不容易。騰訊和阿里巴巴闖關的難度着實不低。

Wednesday 11 September 2013

外資在中國的三難

外資對中國市場可謂又愛又恨。
起初,大部分外資進入中國的思維是:中國有13億人,如果一人賺1元,已經是十幾億盈利。當然,這只是一個遐想,因為國內真正有消費能力的只屬少數。當大家夢醒以後,外資便期望以他們較為優越的行業經驗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但可惜時至今日成功的例子依然不多。外資在國內遇到的問題太多了,本文只想略談三難:行賄難、監管難、合作難。
行賄成本高
外資在中國的第一個障礙是行賄成本高。外資一旦被傳媒發現在中國行賄,不但嚴重影響公司形象,還面臨被美國SEC罰款的風險。有一部分國內公司的思維是依靠關係和監管上的便利,做其他競爭對手不能做的事。
在香港,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在中環,發生什麼事情幾乎一目了然,所以監管機構的工作比較簡單。在中國,監管機構安坐北京,要了解各個地區的仔細情況不容易,令駐當地的監管者相對上有較大權力。
外資行賄成本高,面臨諸多限制。他們以往的策略是為中國的國家發展及金融改革提供意見,跟常委和其他高官建立關係,從而希望監管機構略為「鬆手」,並在本業上做得比國內同行好。例如,保險泰斗Hank Greenberg跟中國各個政要相熟,AIG和友邦(1299)早在1992年經已重返中國,其中友邦更有豁免權,能夠100%持有旗下分公司(毋須以中外50/50合資)。此模式在九十年代大行其道,但未來是否依然適用,筆者則抱有懷疑。自金融海嘯後,內地迷戀「中國模式」,不再看重老外的建議,認為自己的制度更優越。因此,小部分外資有特權的情況相信較難再出現。
監管難 合作難
在監管方面,中外金融機構在白字黑字定下的法規下未必相差太遠。不過,內地有相當多規矩並非明文規定,但卻人所共知。例如,外資金融機構在申請分公司和分行時,審批時間往往較內地企業長。不對稱的監管令外資舉步維艱,令外資在內地的市佔率一直不高。
有評論認為,八國聯軍和日本侵華等歷史,依然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腦海中,以致他們覺得毋須公平地對待外國公司。他們堅信中國的市場應由中國公司主導,外國公司只應佔非常次要的角色。換句話說,他們由始至終便不打算讓外國公司在中國公平競爭。就算美國在外交層面上跟中國交涉多年,這亦只在最近一兩年稍有輕微改善。
在中外合作方面,按筆者的觀察,外資在中國持股50%以下都是失敗居多。這些中外合資的情況有不少是中方看到商機,邀請外商注資,但又不肯放棄控股權。
外資認為自己投了錢,有權介入生意上的營運,但中方卻只把外資看成提款機,不讓外商介入。同時,中方一邊累積資本和技術,一邊建立自己的客戶和銷售網,然後在事成後再將外資一腳踢開,另起爐灶。中外雙方一開始就在理念和期望上有差異,拆夥幾乎是必然的。
外資在內地接連敗北後,現時不再作無謂的幻想。鑑於上述三難,近年愈來愈多外資轉戰東南亞,或者乾脆投資在受惠於中國崛起的歐美企業。此般隔山買牛,確實免卻不少麻煩。

Wednesday 4 September 2013

印尼解燃眉之急仍需深層改革

傳統上,9月是金融市場的多事之秋。踏入8月,市場已經不甘寂寞,重演亞洲金融風暴股滙齊跌的景象。印尼在8月16日公布第二季經常賬赤字時(4.4%),股市便應聲下跌。單單是8月,雅加達綜合指數便跌了9%,跌穿了6月至7月的支持位,而印尼盾則跌8.3%。
印尼作為亞太區的主要資源國之一,出口難免會受亞洲放緩拖累,而該國的經濟增長(年均約5%至6%)亦令進口日益增加。在正常情況下,外來資金可以填補貿易赤字,但在美國退市的大環境下,外資撤走增加了不確定性。
當經常賬於2011年下半年步入赤字時,外滙儲備從高峰下降四分之一(由11年8月1246億美元降至13年7月927億美元),現時約為進口(2012年為1920億美元)一半。印尼的外債雖然大幅低於1997至1998年水平,底蘊較上一次金融風暴強,但卻不至讓人安枕無憂。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6月高調企圖去槓桿化後,在7月至8月又恢復放水,令中國經濟暫時避免硬着陸風險,略為減輕印尼經常賬壓力。2009至2011年時,印尼為防加息會令印尼盾升值,所以將利息維持低水平,令期間M2增長13.0%,15.4%和16.4%。當信貸於過往數年快速增長,今年7月通脹升至8.6%,成為一大隱憂。印尼央行於8月29日加息50點子,至7%,有助支持滙率及經常賬,並抑制通脹,令市場轉趨穩定。
措施未足扭轉大局
在此之前,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措施,但其效用卻不足以扭轉大局,例如:
‧ 印尼和日本更新了他們的120億美元互換協議;
‧央行直接將美元賣予三大國有油企,減輕市場上沽售印尼盾的壓力;
‧政府提升了某些奢侈品的進口稅,以減低貿易赤字。
長遠而言,印尼的確有一定潛力,但筆者認為坊間可能過分樂觀。印尼是世界上第四個最多人的國家(2.4億人),而且有近半數人口為25歲以下,並無中國人口急劇老化的難題。該國的人均收入為中國的三分之二,經營工業有成本優勢,但缺點是大部分地區的基礎建設不足。最發達的雅加達正面臨陸沉危機,平均每年沉降10cm(威尼斯為2cm),飽受水災之苦。
上述的硬件問題尚算容易解決,軟件(尤其是制度和人)的配合則還需要一整代人的努力才能得以扭轉。明年是印尼的大選年,政府為此將最低工資推高兩成(在某些地區升幅高達四成),但企業的勞工生產力卻並無同等升幅。
在貪污方面,印尼的排名較中國還差,大小官員在各方面都想盡辦法斂財。年初網上流傳一段錄音,是印尼的交通警察向一名騎電單車的外國人收取30美金賄費。最近印尼有人違法火燒林木,以騰空土地種棕櫚樹,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媒體盛傳有政府官員因為收受賄賂而執法不力。這樣的環境為企業帶來隱形成本,絕對不利營商。
印尼要發展簡單的工業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再進一步,在體制上仍然要作出大幅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