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8 June 2014

人口老化打擊創業

二戰後的嬰兒潮提高了出生率,為不少國家帶來一批生力軍,成為過往幾十年經濟發展的一大助力。到了70年代,黃霑的「兩個就夠晒數」廣告歌面世,本港的出生率亦漸漸下降。
到了今時今日,養一個小孩從買奶粉到報學校,家長都勞心勞力,並須花費大量金錢。換句話說,出生率下降是不能逆轉的趨勢,並非曾蔭權說兩句便能改變。
以往的家庭普遍由三四個孩子共同供養父母,因為上一輩有養兒防老的概念。在下一代,當出生率愈來愈低,民眾愈來愈長壽,這隨時會變成兩夫妻供養八個老人家。要供養的人大增,但人工能相應地增加嗎。諗一諗都心寒。人均消費的長期萎縮將無可避免。
人口太多問題更大
經濟學家對人口老化的影響眾說紛紜。日本雖然是人口老化拖慢經濟增長的典型例子,但實際上日本有一籃子的問題。日本迷失了20年,畢竟並非完全是人口老化的緣故。另一邊廂,有經濟學家指人口增加得太快的問題更甚。非洲出生率高,人口不怎麼老化,但經濟發展依然停滯不前。當你有大量子女要供養,這便會帶來社會儲蓄率低,子女接受的教育不足等問題。事實上,人口老化對各國的經濟打擊都不同,因為各國的文化背景和政策都有差異。
引入外勞是其中一個抵消人口老化的辦法,新加坡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好。相反,移民到日本則頗為困難,因為日本人在種族包容遜於其他國家,學懂日語並非最大的難題。單靠政策利誘國民多生育是行不通的,因為撫養孩子的代價太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畢竟有限。本港雖然有新移民,但移民到港的人並非由我們挑選,這跟新加坡主力引進各個領域的專才頗有不同。再者,要吸引移民亦並非易事,例如有不少專才會因為環境因素而避免移居內地。
鼓勵女性入職場
人口老化會令就業人數萎縮,但各國亦可提高就業率,例如鼓勵更多女性投入職場。事實上,如果兩夫婦要養8個人,妻子幾乎是不能不工作。因此,人口老化的其中一個商機必然是引入菲傭和印傭。在某些回教國家,當地的傳統文化令女性較難投身職場,而甚至乎日本的傳統文化亦不太鼓勵女性工作。要提升就業率,我們亦要在經濟的靈活度下工夫,因為過於單一的經濟行頭過窄,會令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除了推高就業率,另一個辦法是提升人均生產力。這包括提高教育水平,培養人才,善用科技。一個較少人提及的論點,是人口老化會打擊創業。如果你要供養8個老人家,你夠膽辭職創業嗎?沒有創業家,經濟的活力必然會減低,這亦會拖低人均生產力。你幾時見過大財團會慷慨地加人工?

Thursday 12 June 2014

內地經濟緩 香江天蠶變

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時任特首董建華常言:「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不過,二戰後的歷史卻剛好與此相反。在國共內戰和文革之時,香港成為了「避風塘」,大批人才及資金從內地湧來香港。香港往日猶如歐洲的瑞士,中東的杜拜,有獨特的定位。隨着香江被日漸「赤化」,中共在港的有形之手已經在避風塘中捅破了一個缺口。若然如此,現時內地經濟減速,又會如何影響到本地的經濟?
現時經濟逾六成為消費類。政府估算旅客去年在港一共消費2764億元,佔GDP約13%。內地的經濟放緩令4月份的消費按年跌10%,當中珠寶鐘表及名貴禮物更大跌40%,而這當然會拖低舖租,並令一部分在服務業員工失業。不過,一雞死一雞鳴,租金下調亦可幫助中小企,減少大集團的壟斷,令經濟更有活力。在捱過短期的陣痛後,最終的失業人數不會太大。這亦是轉型的好機會。
同時,樓市的內地買家減少將不利對樓價。內地買家在去年的第三和第四季佔樓市交易宗數的6%和8%。現時跟1997年的主要分別是買家負債較低,就算樓價下跌對消費及其他經濟的各個環節的打擊較當年低。港人在經歷了1997至2003年後,我們在2009至2013年的這段升浪較為理性,加上金管局的各項措施限制槓桿,樓價跌兩三成並非大問題。樓價下調反而會令年輕一代有上車的機會,減少社會的怨氣。
過去幾年,以港作為亞洲區域總部的公司數目並無增長。一般公司在亞洲設總部,香港和新加坡是兩個熱門選擇。港的優勢是背靠祖國,而新加坡則與東盟為鄰。在中國加入世貿後的十多年,外資普遍是艱苦經營。如果內地經濟放緩,有不少外資公司可能打退堂鼓,將亞洲總部遷移至新加坡。另一邊廂,有些內地企業亦會延遲走出去的計劃,暫緩南下設辦公室。在兩頭縮的情況下,高薪專業人士將因此大受打擊。
真正國際城市唯一出路
在銀行體系方面,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貸款是借給內地企業。內地經濟如果放緩,銀行多半會收緊信貸,而這對港的經濟有一定影響。在金融業方面,我們一直都是為內地引入國際資金,但隨着主要的國企陸續上市,港股的交投量亦遜於滬深,港戰略地位漸失是必然。內地現時的資金已經頗多,各項金融改革主要是加強市場化,盡量善用資金,而並非側重引入外資,對港的好處有限。
我們食內地企業上市的老本已經食了20年,食得太舒服,令金融業太過單一化。
在麗的著名電視劇天蠶變中,雲飛揚每次都是幾乎被廢了武功後,其天蠶功才會將他提升到更強的層次。我們已經患了嚴重的 Dutch disease(祖國取代了石油)。倫敦並非單靠歐洲,杜拜不只是背靠中東,新加坡亦非獨靠東盟。面向世界,成為真正的國際城市,方始值得我們驕傲。

Wednesday 4 June 2014

金融市場的蠱惑鎗

今年首5個月的金融市場真難玩!年初時,大部分投資者都預期美債10年孳息會繼續上升,但結果是孳息由3%下跌至2.5%,一地都係眼鏡碎。美債猶如國產007中的蠱惑的鎗,有不少對沖基金先前沽空美債,現在整個肩膀都是血。坊間對美債孳息的走向有多種說法,筆者於下文將續一淺析,解構這把蠱惑的鎗。
通脹非美債孳息下調主因
通脹肯定並非美債孳息下調的主因,因為TIPS的孳息由年初至今下跌了50點子,反映投資者的通脹預期並無改變。排除了這個因素,接下來便是看實質的經濟增長。美國商務部預期第一季GDP下跌1%,經濟在過去3年首次收縮,較市場預期差,並相對第四季的上升2.4%大幅倒退。有評論因此認為孳息下調是因為經濟放緩,而聯儲局則會延遲tapering,徹底推翻先前6個月後收水的政策指引。
如果孳息下滑確實是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美股又為何能反地心吸力一升再升?傳統上,債市反映經濟下行的風險一般都較股市快,「時差」約為3至6個月,所以上述兩者可以完全無矛盾。如果再細看各個股票板塊的表現,股息高及防守性強的公司今年跑贏大市。同時,今年的美債孳息曲線漸趨平坦,股市的風險可能愈來愈高。
另一方面,有經濟學家認為,雖然第一季的經濟增長受天氣及庫存等季節性因素拖累,但這對經濟的增幅影響不大,因為實質消費依然保持着3%增長。美國家庭減債的刮骨療傷過程亦大致完成,負債比率已經返回2003至2004年的水平。因此,孳息下跌是否因為經濟放緩,暫時未有定論。
退市恐懼觸發資金避險
除了通脹和經濟增長,左右孳息的因素多的是。按照書本上的講法,推出QE時孳息應該會被壓下,撤走QE時孳息會上升。諷刺地,事實上美債孳息卻正正沿着反方向走。對此,其中一種看法是聯儲局的舉動左右了市場上其他的資金,例如撤走QE時鑑於再融資的風險增加,因此資金會提前躲藏在美國國債內。換句話說,現時孳息下降基本上便是資金提早避險,為tapering前的冬天做好準備。
現時市場普遍預期歐洲央行會有新一輪的貨幣政策推高物價。經濟學家預期歐洲今年的通脹低於1%,已經響起陷入通縮的警號,再加上德國5月的失業人數在過去半年首次上升,歐洲進行某種程度的量寬的機會愈來愈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微刺激只是防止經濟急劇崩潰而已。環顧全球,穩固的避難所一隻手數得晒,國際資金走入美債避險亦屬合情合理。退市的恐懼觸發大家避險,避險推低孳息,令人始料不及。
美債如此蠱惑,如無星爺之能,還是不碰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