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5 February 2015

美國網貸勢跑贏中國

銀行的英文是bank,這個字是從意大利文banca一字演變而來,意即座椅。14世紀時,意大利人普遍信奉天主教,銀行業初期是猶太人主導,起初在市集旁的座椅進行借貸生意,然後漸漸開分行,形成銀行雛型。
筆者認識一個從事放貸業務的高人,他觀人於微,發放貸款前往往跟借貸人聊一聊,認為人借錢還不還,跟紀律和習慣有莫大關係,這些均從衣着整潔等生活習慣中反映出來;一個人如收入高但自制力弱,依然可能因購物成癖而賴賬。後來當他把生意做大,想辦法把批核貸款過程制度化,違約率卻反而增加。
信用評級較可靠
隨着時代變遷,借貸由座椅搬到分行,再由分行走到互聯網,大家憧憬網絡上大量數據能改善平台衡量風險的能力,如可行的話,傳統銀行的高成本運作模式將被顛覆。
網上銀行吸納存款不難,難題從來都是找來相對的資產賺取息差。兩個月前,美國P2P借貸平台Lending Club上市,現市值約85億至90億美元,高於上市前分析員預期。Lending Club成立至今亦僅發行約90億美元貸款,如此高昂市值反映投資者對此貸款平台的增長寄予厚望。
馬雲曾說:「10年、20年以後,這世界最珍貴的資源、最稀缺的資源,不會是石油,一定是數據。」如經借貸人同意後,借貸平台可從社交網站獲取個人資料、從LinkedIn看到工作紀錄、從購物網站能推算消費習慣等。問題是,倘若平台是透過一個程式計算一個人的信用評級,此人能否倒過來按着程式造假?如網上有這麼多資料均毋須核實,一個電腦程式計算出來的信用評級準確度又有多高?在美國營運貸款平台至少還能依靠貸款組合平均信貸分數(FICO)這些第三方公司,從借貸人的社保號碼取其信用評級,但在中國靠網上數據放貸則絕對是瞎子摸象!
現在P2P借貸平台有不少都是把放貸人及借貸者接連起來,然後從中收取服務費。有時候平台亦會再把貸款證券化,賣給專業投資者。由於平台上的貸款種類五花八門,現時要進行大規模的證券化比較困難。幾十年前,美國的房貸也是種類繁多,直到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貸美(Freddie Mac)的出現,房貸便開始標準化,有特定的規格。
數據齊全有助監管
筆者認為,網上借貸平台如果要壯大,必然把其標準化成為幾個大類別,然後再進行證券化。如果不靠街外錢,單靠創投基金的投資,平台的規模必然有限。在現時量寬的環境下,投資者爭相尋息,便正好開拓這些較新穎的Asset class。美國的債券市場遠較內地多元化,投資者亦習慣結構較複雜的產品,要把平台貸款證券化必然較內地容易。
話說回來,如果貸款平台能更具規模,量寬的成效也會增強。在歐洲、日本等地,銀行基本上是中小企及個人的主要信貸來源,一旦銀行因為監管改革而需要收縮放貸,M2則較難上升。不過,如果平台能夠走向證券化的模式,將規模做大,繞過銀行,原理上量寬的成效亦會改善。內地縱使有一千多個平台,亦只是內地人的一窩蜂做生意而已。由於美國各項相關數據較為齊全,而且債券市場亦較為發達,筆者認為,在未來幾年美國的P2P貸款平台將發展得遠較內地好。

Monday 23 February 2015

中國有選擇開放資本賬

在明朝後期,當鄭和下了西洋之後,中國漸漸退出國際舞台,因為中國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與其他各國貿易得益不大。其後,中國便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FT Alphaville 最近有一篇頗為新鮮的文章,該文的作者猜測中國會否在未來兩三年開始走隔絕主義(Isolationism)。他認為,既然對外貿易已經不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外資在苦戰多年後開始夢醒,而且大量資金在雷厲風行打貪的環境下正試圖逃離中國。
中國1月的HSBC PMI已經下滑至49.7,通脹亦僅為0.8%。據高盛估計,去年12月有近190億美元的外滙從中國流出,為2007年以來最多,而自2010年起,內地共有約3000億美元流走。另外,美銀估計人民幣未來有三成機會貶值一成,該文因此認為中央有機會收緊資本賬。
政策限制套息交易
中國由於天然資源不多,必須依靠貿易,所以始終不會與世隔絕,問題只是政府會否設立行政措施鼓勵資金多往某幾個方向走。馬來西亞於1999年曾設立資本管制,國際資本在短時間內進出該國便會被收取懲罰性費用。此舉基本上是不惜冒着FDI減少的風險,而令金融系統更穩定,在要動大手術前尤其重要。這是非常時期用的非常手段,而內地現時又毋須如此霸道,將外來的資金嚇走,只要監控着外來的熱錢便可。
事實上,中央在貿易上實施的各項限制已經令套息交易大為收斂。媒體報道央行去年曾研究向外滙交易徵稅,但最終卻沒有落實。另外,該文亦忽視了開放資本賬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好處。根據統計,世界上有50%至60%的美元都在美國境外流通,人民幣如果成為區內的主要交易貨幣及其他央行的儲備貨幣,人行便可以一邊印銀紙,一邊保持貨幣的購買力。
行政手段左右資金流向
整體而言,我認為中國並不介意在安全的情況下開放資本賬,最近的「滬港通」便是好例子。說到底,3000億美元以中國經濟的規模而言算不上是大數目。如果資本並非從官方可以監控的渠道進出,難以控制,從內地的眼中便可能被視為不安全。另外,內地當然亦會堵截嘗試逃出國家的資金。內地近月收緊的主要是非正式的進出渠道(例如澳門豪華賭廳)。央視去年7月亦公開批評中國銀行違反外滙管制,助長了投資移民令國內大量資金外流。
中國跟西方的主要分別是執政黨擁有絕對的權力。中國總能以行政手段左右資金的走向,選擇性地開放資本賬,所以資金難以失控地大規模外流。對於該文的論述,我們毋須太過擔心。

Wednesday 11 February 2015

剎那光輝未必代表永恒

從前有一個大國,她漠視了基本的經濟原則,靠大量增加負債來推動經濟增長。這個大國在過去創造了不少奇迹,並認為其高超的管治能力必定能化險為夷。她認為自己的模式較西方的自由市場優勝,更有效率。這個大國是2008年的中國,亦可以是1933年的德國。現時重讀納粹德國的經濟史特別有意思。
德國在1933年有800萬人失業,但到了1938年已經全民就業。不過,再霸道的政策亦敵不過經濟定律,奇迹並非永恒。
強如納粹德國亦難違經濟定律
在1933年,納粹為了刺激就業發明了一種半政府債券(mefo bills)。當時的央行行長首先開了一家只有少量資本的空殼公司,並以該公司發行債券予企業家。企業家拿着債券到銀行,而銀行拿着債券到央行,央行便會印銀紙兌換現金。有了這些債券,納粹除了興建大量基礎建設外,更以此積極建軍。換句話說,央行基本上是繞了個圈直接承擔了政府的債務。當時市面上流傳的mefo bills總數為國家機密,但傳聞在1939年已經高達國債的三分之二。央行大量印錢當然會推高通脹,但納粹則以行政手段壓制着問題。他們有大批人員監控着市場上的價格,大家都不敢漲價,但各項商品則開始供不應求,並漸漸要配給。
納粹為了推動信貸,引導資金進入指定行業,便定下了一連串的行政手段。他們首先將馬克和黃金脫鈎,讓銀根可以無限制地增長。政府在大蕭條時買入了主要銀行的大量股份,而納粹則在1935至1937年將這些股份賣給自己人,並指導銀行應該借錢給哪些企業,以務求達到他們的經濟及政治目的。德國本身的天然資源不多,要大規模建軍便要入口大量原材料,需要不少外滙。納粹因此又成立了一個部門專門管理跟各國的貿易,貿易要有批文才能進行。
在掌權初期,納粹曾經進行一次私有化行動,退出不少行業,將股權賣出。有評論認為希特拉是以此透過利益輸送拉攏企業家,一方面確保他們的業務有半壟斷優勢,另一方面換取他們支持自己的經濟及建軍政策。納粹在賣出股份的同時,亦大幅加強對各行業的監管,限制着這些企業家的一舉一動,在沒有失去對經濟的控制權之餘,更套現賺了一筆。
在1938年時,德國正是氣勢如虹。當其他各國剛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德國已經全民就業,在驚人的時間內建立了一支世界級的軍隊。這都是靠大量舉債及行政手段得來的。不過,自1939年起,德國經濟的效率急速下滑,這跟軍隊的戰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後,德國又靠從戰敗國掠奪物資及人力短暫地增加產能。當政府在往日建立了不同的行政機構干預經濟,以力圖增加效率,這在短時間內是奏效的,但卻不可持續。不同的部門互相爭權,令情況更加混亂,一旦政府的架構變得臃腫,要瘦身及將架構簡化便更加困難。
強如納粹德國亦不能違反經濟定律,中共又憑什麼突圍而出?
引用蔡楓華的名句:一剎那光輝未必代表永恒。

Wednesday 4 February 2015

麥當勞的花拳繡腿財技

在同店銷售連續14個月按年下跌後,麥當勞董事局終於撤換行政總裁,起用年僅46歲的英國人 Steve Easterbook。
暫停開新店卻增加負債
自2012年起,麥當勞漸失增長動力,股價亦開始跑輸大市。面對大量主攻中高價漢堡包市場的競爭對手,麥當勞在背負其傳統包袱影響下並未能成功創新,只能借助財技提高股東價值。快將上任的Esaterbook曾成功改革麥記的英國業務,而投資者現正憧憬他能帶領集團走上新方向,但這又談何容易?
早在去年,麥當勞已經開始動腦筋試圖挽救股價。當時管理層基本上有三招:一、將自家分店轉為特許經營(refranchising);二、削減成本和三、提高派息(或回購股票)。在歐洲及亞太地區,麥當勞的特許經營店舖分別佔71%和73%,較美國的89%為低。管理層希望在3年內將1500間以上的自營店舖franchise出去(即集團4%的店舖)。麥記的收入和成本都會同時減少,這對盈利的影響不大,但卻能降低風險,有助將市盈率提高。
在削減成本方面,管理層並無確實的目標,只承諾將現時部分沒有迫切性的項目(例如開新店)暫停,將資金調往其他項目而已。這並不代表整體上的成本會降低。另外,集團又會增加負債,以達到在2014至2016年將180至200億美元透過股息及回購回饋股東。
我認為上述三招反映麥當勞技窮,變革能力不足,因此要靠財技搭救。就算上述三招真的能夠提升股東價值,整盤生意的實質營運以及店舖的人流和定價能力都不會有實質改善,這三點跟同店銷售的增幅毫無關係。再者,管理層設立的目標挑戰性不大,難免令投資者覺得管理層尚無大幅改革的迫切性。
管理層未來數月大變動
隨着新一代的人更注重健康,麥記以往廉價大量生產的模式開始走到盡頭。麥當勞定下的新策略是讓消費者有更大的選擇權,例如透過電子屏幕自行挑選漢堡包內的配料(create your own burger),並且改善食物的質素。麥記要本土化,要迎合當地市場的口味,不能死守以往的餐牌,要推陳出新,單單是在美國市場內,每個州份的口味都有差異。這種新的服務模式當然有助麥記調高價格,但亦需要多方面配合,例如餐廳的環境,餐廳內的工作流程,員工的服務態度等,這是需要至少兩三年才能續步落實的。
更迫切的問題是,麥記已經進退維谷,近年在美國嘗試推出一些中價食品,例如 Mighty Wings 和 1/3 pound Angus burger 時,市場反應欠佳。要脫離已經走了多年的廉價快餐市場定位,談何容易?同時,麥記在中高價的漢堡包市場面對大量競爭對手,麥記又憑什麼能比它們優勝?
有人認為,一間機構是其領袖的背影,是他/她的延續。在換了新的CEO後,麥當勞的管理層在未來數月相信會有大變動。Easterbook在管理英國業務時曾經大刀闊斧關閉賺錢能力不強的店舖,又上BBC跟評論員激辯麥記的食物質素,可謂魄力十足,是個不錯的人選。財技只不過是花拳繡腿,能夠改善生意的實際營運,這才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