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April 2010

未蓋棺,焉能定論

在各行各業中,有些行業的利潤邊際很高,有些卻只有微薄的利潤,有些還是虧錢的。在眾多行業當中,有兩個行業卻是貨物出了門,公司也不知道是賺錢還是虧錢。這兩個行業就是銀行業和保險業。
銀行和保險這兩個行業的特色都是在於成本(Costs of goods sold 的不確定性。銀行放貸時往往不知道這批貸款的壞賬率有多高,最終的損失有多大。
保險公司賣保單時也不知道要賠多少給投保人,因此就算貸款和保單都「出了門」,它們的利潤也是好幾年後才能計算出來。未蓋棺,是很難定論這些貸款和保單是否賺錢。
銀行放貸雖然可以賺取息差,但是經濟衰退時貸款的壞賬率卻可以很高。若果風險管理不夠審慎,銀行便可能損失大量資本。
筆者認為,銀行賬面值最大的不確定性往往是在貸款損失之上。在財務報表中,銀行的貸款是以成本價紀錄在資產負債表上。若果其後銀行在貸款上蒙受巨大損失,盈利和賬面值都會減少。筆者在分析銀行股時會先詳細看一下以往的壞賬率,再預測未來幾年的平均貸款損失 Cross cycle loan loss ,從而調整銀行的盈利,以便進行估值。
同樣地,投保人買保單時,保險公司只能對最終的賠償金額作粗略估計,保單真正的成本往往是很多年後才知道。金融市場有如海底針,是很難捉摸的,幾年前後的變化往往驚人。筆者認為,台灣的保險市場便是絕佳例子。
八十年代,台灣債券的息率遠較現在高,當時保險公司為了增加保單銷售,便引進高回報的保單,甚至保證有七至八厘的回報率,對投保人來說相當吸引。後來台灣的利率長期偏低,過往幾年的十年政府債券大概只有兩、三厘息,令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減低。在多年後的今日,台灣的保險公司依然在這批陳年保單上虧錢,足見影響之深遠。
相比之下,銀行的不確定性相對較保險低。銀行貸款的年期普遍較短,保單卻可以橫跨好幾十年,銀行未來幾年的平均貸款損失主要視乎經濟狀況,可是說是「有數得計」。保險公司由於年報中披露的資料有限,投資者是很難審核保險公司的儲備是否足夠,只能樂觀地相信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加上保單覆蓋的年期較長,期間債券息率和多變的股市,令變數可以很大。總括而言,銀行股的賬目比較容易算得準,所以對投資銀行股較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