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9 June 2012

內險業風光下的暗湧


原理上,人壽保險在中國的滲透率遠低於已發展的西方國家,所以壽險業理應前途一片光明,有不少著名投資者更是重倉持有壽險股。不過,以龍頭國壽(2628)為例,國壽目前的股價已跌至2008/09年的低位,較2007年約50元的高位更下跌近六成。
壽險股的市值在高峰時可以高達內涵值的2至3倍,現在卻下跌至1.3倍,市場顯然認為內地的壽險業正面臨不少難題。到底內地壽險業在表面風光之下,存在些什麼暗湧呢?
一間壽險公司的市值高於其內涵值的原因有很多,但通常主要因為投資者預期內涵值將繼續上升,原因是公司未來將繼續賣保單,而新增業務價值將提升內涵值。換句話說,市值高於內涵值正好是反映該公司未來的增長潛力。近年內地壽險業的保費增長大幅放緩,令壽險股股價疲弱。保費增長放緩主要有三大原因:
保費增長放緩
一、保險銷售員數目基本上已停止增長
銷售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從賣保單中收取佣金。中國的監管機構相當聰明,他們吸收了外國的經驗,老早便對佣金設定了上限。當之前內地的保險滲透率低之時,銷售員賣保單比較容易,能夠以量補不足。但隨着保險在中國愈來愈普遍(尤其是在沿海城市),佣金的先天限制壓抑了銷售員的收入。與此同時,其他行業的薪金亦愈提愈高,從事保險銷售已經沒有以前吃香,令銷售員的數目基本上停止增長。
以往,壽險公司是以不斷擴充銷售團隊來增加保費收入,但現在好的銷售員已經沒有足夠經濟誘因入行。相反,有壽險公司更因為過去數年的過度擴充,造成銷售隊伍臃腫而需整頓人手,開始由重量轉而為重質。
二、監管機構收緊從銀行分行賣保單的規則
兩三年前,保險公司的銷售員只要付錢給銀行,便可以在銀行分行內賣保單。後來監管機構由於擔心可能有不恰當的銷售手法而收緊條例,只允許合資格的銀行職員在分行賣保單(即壽險公司的銷售員不能在分行賣保單),而且每間分行只能賣3間保險公司的產品。
雖然新條例能夠深化保險公司和銀行分行之間的長遠合作,但短期內就無可避免的打擊了保費增長。
三、信託及理財產品的興起帶來了強大競爭
中國壽險業有一大部分業務都是儲蓄產品,其回報通常跟銀行的存款率差別不大,亦同時受A股的市況影響。近兩三年興起的信託及理財產品因為沒有傳統銀行的限制,息率普遍較存款率高。這除了直接減低了壽險的吸引力,同時亦令銀行不斷流失存款。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第一要務是保住存款,而買保單賺取佣金相對地變得不重要。
同時,保險公司的資本狀況由於A股積弱而不斷被削弱。滬深300於2010年下跌13%,於2011年再跌25%,保險公司因此損失資本,而應對之策就是以發次級債券(subordinated debt)來提升資本比率。
資本不足 A股積弱
內地的監管機構一般希望保險公司的資本比率能夠維持在150%或以上。國壽和平保(2318)於2011年年尾的資本比率分別為170%和167%。值得注意的是,國壽於2011年共發行300億元人民幣次級債,這相當於資本比率的45百分點。
平保則做了兩件事:一、發行260億元人民幣可換股債券,即23百分點的資本比率;二、批股160億元人民幣予彤叔,當中有100億元注入壽險業務,50億元注入財險業務。新華人壽(1336)去年基本上亦是因為資本比率太低所以才上市。資本狀況轉差意味着兩個可能性:一、供股,攤薄現有股東的權益;二、舉債,要付利息,股東可分派的利潤便減少。壽險公司在2011年發行的次級債幾乎是2010年的5倍,而它們其實是互相在買大家的次級債,令系統性風險增加。
在投資方面,壽險公司受到諸多制肘,因為內地的債券市場依然未成熟。賣出去的保單年期長,但是在債市中卻未必能夠找到相應年期的債券配合,為壽險公司帶來利息風險。事實上,內地壽險公司在去年增加得最多的投資者比重就是長期存款。
在2006至07年,中國保險股一度處於4、5倍市賬率,卻貴得有原因。以往壽險股在高峰時,投資組合中幾乎有四分之一是股票,加上同期A股市場暴升,所以賬面值幾乎在一年之內便翻了一番,因此,4、5倍的市賬率很快便跌至2倍多。不過,今非昔比,股票現在只佔壽險公司的投資組合中的8%至12%,而A股市場暫時亦不見得有以往暴升的條件。
面對上述難題,壽險公司跌至1.3倍內涵值絕對大有道理,市場並無出現錯價。再者,內涵值是建基於無數的假設上,並不完全可靠。壽險股的股價雖然暫時穩住下來,但能否大幅反彈上升,筆者則依然有保留。

Tuesday 12 June 2012

大勢尚未逆轉 投資仍須保守


金融市場上星期發生了兩件大事:1)歐盟拯救西班牙銀行;2)中國減息0.25厘。兩者雖然短期內都利好股市,但是卻不足以扭轉大局。
筆者暫時不再看淡(畢竟跌了這麼多,反彈是正常的),但卻又不敢看好,而大市成交稀疏正好反映投資者大多都按兵不動。
拯救行動不夠徹底
歐盟以千億貸款的形式拯救西班牙銀行,在短期內是好事,因為同一筆錢如果要西班牙公開在債券市場上融資,恐怕並不容易。
IMF估計在較為嚴峻的情況下,西班牙銀行的資本缺口為370億,而千億足足是此數的兩倍有餘,在金額上亦理應足夠。不過,這次拯救行動一如歐盟以往的救市行動,不夠徹底。當中的問題有幾個:
1. 千億貸款增加了西班牙的債務,千億約為現時國債的13%。
2. 千億貸款地位比國債優先,間接令後者價值下跌(subordination)。
3. 上述兩點削弱了西班牙的融資能力,令西班牙可能要繼續向歐盟索取援助。打個比喻,就是吸毒吸上癮。
4. 千億貸款是先到西班牙手裏,然後再注資進銀行,而不是直接到銀行手中。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會令國債的價值下跌,而銀行持有國債,資本狀況也就被拖下去。
因此,救銀行短期是利好,但長遠是否利好則值得深究。西班牙的問題依然不少,例如樓市仍未見底,財赤仍然高企,家庭和企業仍然在減債。大環境依然艱難。
中國減息作用有限
中國5月份的通脹為3.0%,比4月份的3.4%低,亦較預期的3.2%為好,令央行有條件提前減息0.25厘。經調整後,一年標準存款率為3.25%,而銀行的存款率最高可以是標準的1.1倍,即是3.58%。
不過,由於內地水緊,有不少所謂保本的信託產品可以比銀行的存款率高100至150點子,令今年銀行體系的存款增長極慢。為了防止存款流失,銀行只好把存款率定在標準的1.1倍左右。
在標準貸款率亦減了0.25厘的情況下,銀行為了維持息差,便有更大的誘因貸款予中小企,這亦和國策相符。
減息不能說是沒用,但整體上作用有限,而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如果通脹為3.0%,而一年的存款率約為3.55%,息可以繼續減下去,但是要大減則頗難。受到通脹的限制,減息放水只會是小放,而不是大放。
第二,民間借貸的確能夠幫助缺水的中小企,但是同時亦削弱了央行對信貸的控制。傳統銀行主要貸款予國企和大型企業,而民間借貸就側重中小企,這是兩個不同的市場。
因此,大勢尚未逆轉,投資仍須保守。有時候,不動比妄動好,反正正值暑假,外出走走也不錯。

Tuesday 5 June 2012

現在西班牙恍如2001年香港


近日歐債危機的焦點,集中於希臘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筆者既然過去兩周都是分析希臘,本周則簡略地談談西班牙。
西班牙的問題環環相扣,其國債的孳息主要受財赤的幅度和銀行的資本缺口影響,銀行的資本狀況又取決於樓市何時見底;最要命的是,西班牙是歐洲的第5大經濟體系,一旦出現問題,不僅僅是TBTF(Too Big To Fail),更有可能是TBTS(Too Big To Save)。
銀行資金缺口難料
西班牙的樓價由高峰至今已經下跌近三成,目前依然並未有見底的迹象。該國樓市的建築量先於2007年見頂,落成量於2008/09年見頂,庫存量則於2010年見頂。換句話說,庫存量於去年方始下降,但是仍然高企。在過去五年,西班牙的總落成量為210萬,但是總銷售只有130萬,代表新屋空置率頗高。
鑑於西班牙今年第一季失業率高達24.4%,GDP又按年下滑0.3%,再加上銀行收緊信貸,樓宇需求必然持續疲弱。
綜合上述因素,樓價應該繼續下跌,筆者預期,要到2013/14年才會見底,屆時樓價可能只有高峰期的一半。香港樓市由1997年跌至2003年,前後一共六年,樓價從頂峰跌近六成,西班牙的情況亦與此相似。
樓市泡沫爆破和國債孳息飆升這兩大因素令銀行出現資本缺口,但沒有人知道這個缺口有多大,因為樓市依然未見底。分析員推算,缺口約為200億歐羅,但亦有人認為高達1000億歐羅。西班牙營救銀行的基金已經差不多耗盡,要填補缺口,一則是在債市中融資,二則是靠ESM救援。
西班牙的10年國債孳息已經升至6.5厘,融資成本絕對不低,整個西債市場規模亦只有7000億歐羅。外國投資者已開始撤離西債市場,西債原本有近一半由外國投資者持有,但現在則只有三分之一;去年西班牙的財赤為GDP的8.9%,今年的預測亦高達5.2%,因此,要融資並不容易。按目前情況推斷,筆者不能排除西班牙向ESM求助的可能性。
救銀行涉天文數字
西班牙的監管機構分別在2月和5月要求銀行大幅增加撥備,並詳細地列出不同種類的資產需要什麼程度的撥備,希望加強投資者的信心。筆者的淺見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西班牙的樓市依然未見底,西債的「合理值」更是難以估計,所以銀行的最終損失依然難以估計。
當銀行的資本狀況有龐大的不確定性時,投資者只能作出最悲觀、最保守的假設。政府如果想以注資的方式援救銀行,涉及金額可能要天文數字,才能令投資者重拾信心。因此,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政府為銀行包底,即銀行先承受若干百分比的損失,餘下的損失就由政府承擔。若用此法,政府的最終損失大有可能較注資銀行的金額為低。
在4月份,西班牙的銀行一共流失了310億歐羅的存款。在今年的3月、4月,西班牙銀行想要在公開市場上融資已經相當困難,差不多是非靠歐洲央行幫助不可。上述兩者令銀行體系的信貸收縮,而樓價下跌亦減少了人民的財富,令消費疲弱。西班牙走上了香港回歸後的舊路,即樓價持續下跌而拖垮整個經濟。
現在的西班牙可能相當於2001年的香港,要再捱一段時間,方可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