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January 2016

盧布幾時先頂得住

筆者有一位從事商品交易的朋友曾作過一個比喻:一間廟裏面有100個和尚,但饅頭只有99個,因此饅頭供不應求;不過,只要稍微增加2個饅頭,即倒過來變成供過於求。換句話說,影響商品價格的永遠都是邊際買家及賣家。商品的需求愈是剛性,邊際買賣家的角色便愈重要。
石油本身是剛性商品,而油價近月大跌是反映邊際的買賣家的變化,這包括:1.伊朗的禁運解除後每天大概能生產60萬桶石油;2.沙地阿拉伯認為油價不理性地低,因此看來不會減產;3.中國經濟放緩令需求降低。另外,美國原油儲備持續攀升,因為有些供應商寧願把石油儲起來,等待價格回升才賣出,一旦油價反彈,這批供應又會再湧入市場。
油價大跌令不少靠賣油為生的政府叫苦連天,例如俄羅斯的財政預算要在油價處於82美元一桶時才能收支平衡,能源出口基本上貢獻了政府一半的收入,如果油價維持在30美元一桶,俄羅斯便會錄得4%至5%的赤字。
另外,歐美在2014年起因烏克蘭問題而對俄實施制裁,這亦對該國經濟造成一定打擊,並促使中俄兩國加強關係。
俄國在15年的GDP按年倒退4%,而12月的通脹高達13%,令國民收入的購買力下降。零售消費則按年下跌15%,因為民眾減少大額消費(尤其是進口貨),例如汽車的銷售便大跌了三成。此外,醫生及教師最近又因為薪酬待遇問題罷工。
俄央行陷入兩難局面
除了開動國家宣傳機器,普京也試圖以勇武的外交政策爭取國民支持,但這不會實在地改善民眾生活。目前的狀況是絕不能長久持續下去,當局不惜匆匆通過兩項維穩法案,允許警察向作出衝擊的民眾開槍,以及進入私家地方維持秩序,這顯然是要做好兩手準備。
盧布近日不斷貶值,自去年中已貶值四成,令俄央行陷入兩難局面。如果央行加息,可能會對滙率有幫助,卻令疲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如果減息,通脹更加難受控,增加發生動亂的機會。如果用外滙儲備捍衞滙率,這對着國際炒家可能無濟於事。俄國的外滙儲備比香港還少,並僅為GDP的20%。俄國有不少借貸都以美元還款,如果不捍衞滙率,可能會釀成信貸危機。
在以往油價堅挺之時,盧布兌美元基本上是穩定的,因此俄羅斯有不少銀行及企業都把握時機借入美元。事實上,俄國政府在過去2年偶爾都會接管資本比率偏低的銀行。
央行現時的策略是保留實力,允許盧布貶值,並未真正動用外滙儲備。這不僅對通脹不利,亦會影響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央行行長上星期指盧布目前接近基礎價值(fundamental value),亦即此刻入市的機會理應不大。市場現時普遍注視着1美元兌100盧布這個心理關口。
如果滙價在短時間內跌至此水平,央行屆時入市的機會相信會大增。如果滙價只是慢慢下跌,讓銀行及企業有時間調整資產負債表,則相對上問題不大。

Wednesday 20 January 2016

滙控為何找基辛格當顧問

根據英國傳媒SkyNews報道,滙豐控股(00005)找來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做顧問,在遷冊一事上為董事會提供意見。基辛格是個中外聞名的外交家,但卻不見得是個對銀行監管條例有獨特見解的人。滙控的董事會找他來當顧問,理應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專業知識,而是要借助他的人脈。
在中國這個人治社會,找對說客基本上已經成功了一半。基辛格是人所共知的中國通,筆者猜測滙控是找他來跟中國政府談條件,看看如果遷冊至香港,滙控在內地能否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當年AIG的 Hank Greenberg由於跟時任總理朱鎔基有交情,友邦(01299)在進軍內地時是以100%控股的形式營運,而其他外資保險公司則必須建立股權各佔半的中外合資企業。
另外,滙控一直沒有放棄在交通銀行(03328)的19%股權,但亦一直拿不到51%或以上的控股權。
向華爭取更佳條件
說穿了,滙控在遷冊一事便是看中英兩國哪一方能提供更優厚的條件。當滙控營運到這種環球規模,它是不可能不涉及政治考慮。
筆者認為現時的種種跡象都顯示,滙控基本上是不會遷冊至香港。
首先,英國政府去年7月宣布減低滙控及渣打(02888)這兩家英國銀行的銀行徵費。它們兩者都是以英國為總部,但大部分盈利都來自海外。
其次,英國監管機構起初的意向是分拆出來的零售銀行必須獨立經營。滙控集團可以持有其股權,但卻不能影響它派多少股息,又不能將零售業務的資本隨意抽調到集團的其他業務。去年10月,英倫銀行指分割銀行(ring fenced bank)只要符合資本要求,在通知央行後便能派息。
第三,滙控十大股東之一的安本資產管理公司(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的行政總裁Martin Gilbert在本月接受訪問時指滙控遷冊的機會不大。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一個這麼位高權重的人理應是不會隨便信口開河,胡亂推測。
第四,英國稅局在本月承認已經停止對滙控客戶的稅務調查。綜合上述變動,英國政府看來深明狗急跳牆的道理,在去年開始放軟手腳,免得滙控把心一橫遷冊至香港。
第五,由於內地經濟並無好轉跡象,中國對滙控的吸引力亦消退了一點。
在業績方面,滙控依然缺乏增長動力,去年第三季收入按年下跌4%。按高盛估計,美國每加息100點子(1厘),滙控的盈利便上升9%。要留意的是,滙控的每股盈利約為6元,但當中的信貸成本卻僅為30點子。如果將信貸成本調升至周期的平均數(大概50至60點子),盈利則下降約10%至13%。換句話說,現時的市盈率經調整後便約為10倍左右。內地貸款目前只佔滙控總貸款的4%,對資產質素的影響不大。滙控現時最吸引的是高達7%的股息,以及它11.8%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這些因素在刻下動盪的市況是有點吸引力的。

Wednesday 13 January 2016

內地網貸平台欠投資價值

美國最大的網貸平台是Lending Club,現時市值為36億美元。該公司其中一名創辦人來到中國,在2012年成立點融網,而點融網在2015年9月融資時的估值為7億美元。中國最大的平台是陸金所,它在最近的B輪融資中估值為185億美元。Lending Club 去年收入約為4.2億美元,並且剛剛收支平衡。陸金所的收入則為7.0億美元,並預期會在2017年才首次錄得盈利。
這兩家中美的龍頭平台雖然收入相差不遠,但在估值上的距離卻以倍數計,因為後者的增長幅度較強。不過,這些平台的估值都只是紙上財富,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上,中美兩地的平台到底那個較為容易賺錢?
中美兩地的平台其中一個重要的差異是有沒有擔保。中國的平台由於散戶居多,再加上陸金所以往有提供擔保,所以有不少平台都會提供擔保。雖然事實上出事時平台未必有足夠的資金包底, 但是有不少平台仍然以此招徠投資者。這或多或少有點兒誤導的成分,因為這些平台並非像銀行般要履行各項監管條例。
近日內地有一個平台(e租寶)的苦主甚至到北京上訪,這絕對是個龐大的計時炸彈。美國的平台則大部分都沒有擔保,因為它們的投資者遠較成熟。美國除了散戶佔投資者的比例遠比中國低,證券化市場亦較為發達,有不少平台都會將貸款打包售予機構投資者。例如,專營中小企貸款的OnDeck有60%至65%的貸款會坐盤及證券化,剩下的35%至40%的貸款才是在平台配對發行。平台債券在美國已經漸漸發展為一種新的資產類別。
評核風險如瞎子摸象
除此之外,在發行貸款這個環節上,美國亦遠比中國先進。在美國,網貸的主要用途是debt consolidation(例如信用卡及學生貸款)及中小企融資。前者可以用FICO信用評級,並輔以SAT分數,大學學科及LinkedIn上的數據作風險評估。美國社會較為成熟及有規範,而且偽造文件的可能性亦較低,發行貸款的整個過程基本上可以搬到網上。內地不但沒有全國性的信用評級,數據亦真假難分,做風險評核基本上是瞎子摸象。因此,內地有平台要在線下開分行,實地查看資產及文件。基於上述的限制,有不少平台的貸款發行量不足,資產荒令平台要同時銷售其他公司的理財產品。
九成恐倒閉或被收購
另外,內地目前有3700多個良莠不齊的平台。在網絡效應之下,它們可能有九成都會倒閉或被收購。在平台環立的情況下,要增長亦要投入大量市場推廣的開支,又或者是以難以持續的高回報作招徠。內地不僅是競爭激烈,監管環境亦較難捉摸,因為國家是大銀行的股東。
陸金所的成功或多或少都是靠「父幹」,除了有中國平安保險(02318)的庇佑,它們還有上海市政府的祝福。相比之下,美國的競爭和監管環境都對平台較為有利。
綜合上述三點,筆者認為內地平台的投資價值不高。整個網貸平台的概念在美國基本上可以「落地」,但在中國則有太多執行上的難題。陸金所現正打算於今年年底上市。如果以目前的估值而言,就算陸金所真的上市,筆者依然認為 Lending Club的值博率較高。

Wednesday 6 January 2016

星光熠熠 Lending Club 小注買入無損失

現時美國最大的P2P網貸平台是Lending Club。話說Lending Club起初在06年時有兩位創辦人,一位認為公司應早着先機,乘着先行者之利走出國際,但卻遭另一位反對。前者在10年走到中國,並繼而創辦點融網。時至今日,Lending Club現時市值為42億元(美元.下同),僅為14年12月上市時的一半,而點融網這個後起之秀則在去年5月融資時達到10億元估值。這個故事帶出了兩個有趣問題:第一,Lending Club在股價大跌後是否開始有投資價值;第二,在中美兩國做網貸,哪一個容易賺錢?
Lending Club在2014年的貸款發行量按年增加112%,而這在2015年首九個月略為減慢至95%,但增幅仍然不俗。該公司亦有大量股份在2015年6月解禁,這令街貨大增。又或者換個角度看,Lending Club在上市時由於概念獨特,大家大炒特炒,要等到供應增加時估值才回歸理性。Lending Club經調整後的EBITDA去年約為6500萬,而管理層則預期今年的EBITDA能升至 1.3億左右,但這尚未將股票獎酬計算在內。如果以一般公認會計準則(GAAP)算賬,該公司去年首三季在稅後錄得956萬虧損。
夾縫裏找到生存空間
投資網貸平台是一定要投資龍頭,因為它跟報紙一樣有網絡效應。一個網貸平台愈多人借錢,它們便擁有愈多數據,在衡量貸款風險時便更準確,這亦能吸引更多投資者,而且服務每個借貸人的平均成本亦會下降。另外,美國每個州的監管條例都略有不同,要建立一個符合各項法例的系統及程序,就已經需要大量精力及金錢。上述因素都構成了一條良好的護城河。
Lending Club的董事會絕對是星光熠熠,除了有摩根士丹利的前行政總裁及主席John Mack,亦有美國前財政部長Lawrence Summers。谷歌及普信(T. Rowe Price)亦分別在2013及2014年成為股東。既然Lending Club是龍頭,筆者認為不妨小注買入放在枕頭底,就好像李超人幾年前買入少量Facebook股份一樣。
Lending Club的營運收入主要是從配對貸款的過程中,向借貸及投資人收取發行費,而貸款主要是以debt consolidation為主。貸款人從平台借錢較向銀行申請個人貸款便宜,而投資者賺取的利息則遠較存款利率高。網貸平台便在這個夾縫裏找到生存空間,而且程序基本上都已實行自動化,因此營運成本不高,EBITDA的增幅原理上會較收入快。該公司在第三季發行了22億美元貸款,而該季的收入為1.15億,即約為貸款的5%。機構投資者亦開始留意這些網貸平台,它們視之為一項新的資產類別,有些平台亦將貸款證券化賣出去,將愈來愈多人「息誘」過去。
小企業貸款潛力龐大
Lending Club要持續地井噴式增長,便必須跨過兩座大山。第一,該公司現在做個人貸款可以用FICO信用評級,輔以LinkedIn及Facebook等網上數據,並且嚴格控制金額上限,以量來分散及控制風險。一旦涉足中小企貸款,對數據的要求就高得多了。據統計,美國大銀行只批核約兩成的小型企業的貸款申請,而小型銀行則只批核五成。既然銀行批核一筆貸款予小型企業的成本跟中型企業一樣,這些小企業便成為長期受忽略的一群,有龐大的潛力。如何再改善大數據的技術,這是個大難題。
第二,Lending Club必須能夠以合理的成本吸納新的借貸人到平台上來。例如,Fundera便是靠在網站提供內容及諮詢吸引約三成的借貸人到它們的平台。另一個方法是跟不同的群體接連,例如Lending Club本身亦有跟股東谷歌合作,發放貸款予谷歌的分銷商及工作夥伴。
筆聞集下星期再比較中美兩地網貸平台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