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6 January 2016

星光熠熠 Lending Club 小注買入無損失

現時美國最大的P2P網貸平台是Lending Club。話說Lending Club起初在06年時有兩位創辦人,一位認為公司應早着先機,乘着先行者之利走出國際,但卻遭另一位反對。前者在10年走到中國,並繼而創辦點融網。時至今日,Lending Club現時市值為42億元(美元.下同),僅為14年12月上市時的一半,而點融網這個後起之秀則在去年5月融資時達到10億元估值。這個故事帶出了兩個有趣問題:第一,Lending Club在股價大跌後是否開始有投資價值;第二,在中美兩國做網貸,哪一個容易賺錢?
Lending Club在2014年的貸款發行量按年增加112%,而這在2015年首九個月略為減慢至95%,但增幅仍然不俗。該公司亦有大量股份在2015年6月解禁,這令街貨大增。又或者換個角度看,Lending Club在上市時由於概念獨特,大家大炒特炒,要等到供應增加時估值才回歸理性。Lending Club經調整後的EBITDA去年約為6500萬,而管理層則預期今年的EBITDA能升至 1.3億左右,但這尚未將股票獎酬計算在內。如果以一般公認會計準則(GAAP)算賬,該公司去年首三季在稅後錄得956萬虧損。
夾縫裏找到生存空間
投資網貸平台是一定要投資龍頭,因為它跟報紙一樣有網絡效應。一個網貸平台愈多人借錢,它們便擁有愈多數據,在衡量貸款風險時便更準確,這亦能吸引更多投資者,而且服務每個借貸人的平均成本亦會下降。另外,美國每個州的監管條例都略有不同,要建立一個符合各項法例的系統及程序,就已經需要大量精力及金錢。上述因素都構成了一條良好的護城河。
Lending Club的董事會絕對是星光熠熠,除了有摩根士丹利的前行政總裁及主席John Mack,亦有美國前財政部長Lawrence Summers。谷歌及普信(T. Rowe Price)亦分別在2013及2014年成為股東。既然Lending Club是龍頭,筆者認為不妨小注買入放在枕頭底,就好像李超人幾年前買入少量Facebook股份一樣。
Lending Club的營運收入主要是從配對貸款的過程中,向借貸及投資人收取發行費,而貸款主要是以debt consolidation為主。貸款人從平台借錢較向銀行申請個人貸款便宜,而投資者賺取的利息則遠較存款利率高。網貸平台便在這個夾縫裏找到生存空間,而且程序基本上都已實行自動化,因此營運成本不高,EBITDA的增幅原理上會較收入快。該公司在第三季發行了22億美元貸款,而該季的收入為1.15億,即約為貸款的5%。機構投資者亦開始留意這些網貸平台,它們視之為一項新的資產類別,有些平台亦將貸款證券化賣出去,將愈來愈多人「息誘」過去。
小企業貸款潛力龐大
Lending Club要持續地井噴式增長,便必須跨過兩座大山。第一,該公司現在做個人貸款可以用FICO信用評級,輔以LinkedIn及Facebook等網上數據,並且嚴格控制金額上限,以量來分散及控制風險。一旦涉足中小企貸款,對數據的要求就高得多了。據統計,美國大銀行只批核約兩成的小型企業的貸款申請,而小型銀行則只批核五成。既然銀行批核一筆貸款予小型企業的成本跟中型企業一樣,這些小企業便成為長期受忽略的一群,有龐大的潛力。如何再改善大數據的技術,這是個大難題。
第二,Lending Club必須能夠以合理的成本吸納新的借貸人到平台上來。例如,Fundera便是靠在網站提供內容及諮詢吸引約三成的借貸人到它們的平台。另一個方法是跟不同的群體接連,例如Lending Club本身亦有跟股東谷歌合作,發放貸款予谷歌的分銷商及工作夥伴。
筆聞集下星期再比較中美兩地網貸平台的差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