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1 May 2011

內地缺資金 租賃及典當貸款興旺

本星期,跟讀者簡介兩間上市公司:遠東宏信(3360)和中國信貸(8207)。
遠東宏信於3月上市,今年預測市盈率約為20倍,主要從事金融租賃,這跟按揭貸款其實是同一道理。租賃的特色是月供一定金額,而貸款卻是到期時一次過把債務還清。分析員目前預測,遠東宏信的租賃貸款今年升約四成,明年則大概升三成。
當中如果小企希望買新機器擴充業務,但手頭上又現金不足之時,遠東宏信便會先把機器買下來,然後企業再每月供款,供款完畢後機器的擁有權才歸該企業。企業若果斷供,機器便是抵押品,遠東宏信可以把機器賣出以減低損失。當然,亦有企業是倒過來先以機器作抵押品,然後再貸款。
遠東宏信主要集中於六個行業(醫療、教育、基建、船運、印刷及工業裝備),所以對行業內的客戶有一定了解。遠東宏信有時甚至會聯絡同一行業中的客戶,團購機器以減低買入成本。同時,若果有不同客戶正好想買賣機器,遠東宏信也會充當中介人,收取佣金。
由於國內銀行發放予中小企的貸款一向較少,租賃正好為他們解決了融資問題。租賃行業在九十年代初由於業權和監管不清晰,所以一直到九十年代尾才有較為健全的發展。
國內銀行雖然亦有租賃業務,但是它們主要集中處理大型資產,例如飛機和貨船等,這正好為遠東宏信等則重中小企業的租賃公司提供了機會。
銀行的運作模式是開分行、收存款、放貸款、賺息差。遠東宏信則並沒有存款,基本上是向銀行借錢,然後再把錢以金融租賃方式貸給中小企,非常依賴銀行。遠東宏信最近亦發行12.5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該批3年期債券收益率為3.9%),把負債結構進一步多元化。
遠東宏信的資產和負債都是以浮息計算,而且資產年期比負債短。在目前央行加息的情況下,資產和負債都會重新定價,而資產定價更比負債快,這對遠東宏信亦有利。筆者認為遠東宏信是一間不錯的公司,唯獨估值不算便宜,同時亦擔心其資產質素和對銀行的依賴。就算買入,也只宜小注。
另一間要簡介的公司是中國信貸。有歐洲股神之稱的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最近則以私人名義以1.65元購入中國信貸三千萬股,持股量約1.8%。受股神品題後,再加上中金在5月中的報告,有更多投資者開始注意中國信貸。該股上星期亦以先舊後新的方式配售九千萬股,以每股1.75港元集資1.6億元,配售股份佔擴大後股本5.14%。
中國信貸從事典當貸款,提供短期(幾個月)的貸款,絕大部分都是以房地產為抵押品。在目前內地資金短缺的形勢之下,典當貸款利息暴漲。然而,利息暴漲的背後是反映中小企的資金鏈愈來愈緊張,要以高昂的利息「吊命」維生,這並不是個可持續的狀況。說到底,筆者對中國信貸的資產質素還是有點兒放不下心。
中國信貸的資產對股本比率較低,運作上並非如遠東宏信般依賴銀行貸款。中國信貸去年上市時集資2.8億元人民幣,而且亦打算今年年中發行離岸人債,以增強放貸基礎。
筆者認為兩間公司都前景不俗,唯獨估值並非便宜,而且有一定潛在風險,所以只會建議讀者小注買入,以不超過投資組合的一成較為合適。

Tuesday 24 May 2011

資金鏈斷裂內地企業「水乾」 借高利貸飲鴆止渴

不經不覺,本欄在信報剛好一年,在此感謝《信報》及陳總編輯提攜,當然還有各位讀者的支持。
自去年至今,人行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單單是今年就已經多達五次。起初,把存款率調高半個百分點的影響並不顯著,要到存款率超過20%後才有較為明顯的效果。早前,內地政府拍賣國債之時,竟然出現認購不足的情況,這反映銀行剩餘資金已經不多。銀行一直是支撐國債市場的大買家,現在連它們也卻步,國債又如何不「流標」呢?
有人認為信貸的一收一放正正是經濟一縮一漲的主因。人行行長周小川的一句「存準率上調沒有絕對上限」,改變了不少投資者的心理預期,亦反映中央決心令經濟軟着陸。現在存準率愈是上調,銀行愈要收緊信貸。
由於國企一般可用作抵押的有形資產較多,違約風險較低,而且跟銀行的關係亦較密切,所以今次收緊信貸,對中小企的影響較大。
選股留意拖數情況
事實上,內地中小企今年要面對的問題已經夠多:原材料價格升、人工升、人民幣升值、同時又有電荒的威脅。在此大環境之下,中小企盈利增長難免減慢,有些甚至轉盈為虧。在A股第一季業績當中,企業互相拖數的情況大增,在營業額上升的同時,應收賬也大升。現在選股應該仔細分析資金鏈,尤其要考慮企業被拖數時到底能夠支撐多久。
在國內,只要利息高於銀行同期貸款四倍便屬於高利貸,而高出的部分並不受法律保護。在內蒙包頭聚集不少高利貸集團;高利貸往往需要有暴利項目在背後支撐,而包頭礦產資源豐富,正好為高利貸提供了一定基礎。
不過,最近包頭民企惠龍集團的董事長金利斌因為有12億多人民幣(下同)的債務,傳聞單單是每個月還息就將近2億元,結果無力還債而自焚身亡。現在借高利貸的中小企是以「吊命」為主,投資於暴利行業較少。全國工商聯第一副主席全硩洙甚至預測,今年8月左右便會有第一批企業開始倒閉。
據內地媒體報道,溫州目前7至10天的短期貸款月利率約為8%至10%,而3個月以上的貸款月利率約為3%至5%。當然,有抵押的話利息會低一點。由於高利貸回報豐厚,內地企業大楊創世以手頭上的閒置資金辦放貸業務,在緊縮的經濟環境下增長驚人。
銀行內企融資渠道
歸根究柢,由於國內資本市場尚未成熟,銀行依然是內地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當權者能夠透過控制銀行貸款,從而調控經濟。在美國,企業可以輕易地發短期商業票據及中長期企業債,若是上市公司更可以供股集資,融資管道眾多。
在香港上市的民間融資概念股有遠東宏信(3360),中國信貸(8207)和金榜(172),筆聞集將於在下個星期再作分析。

Tuesday 17 May 2011

策略日無驚喜 滙控股價難大升

滙控(005)上周三在倫敦舉行策略日,陳述集團的未來發展路向。滙控由於過往幾十年回報豐厚,所以在香港有不少死硬派支持者,筆者亦有朋友基本上是買滙控致富。不過,筆銘上次寫滙控已經是去年8月的事,而股價由當時至今幾乎無甚變動,令不少股東失望。
對投資者而言,滙控的策略日並無新意,其股價在上周四開市時下跌1.4%。自金融海嘯以來,滙控融資(除信用卡以外)停止發放新貸款,令集團的貸款對存款比率下降。
美業務發展不清晰
同時,據高盛估計,滙控約有三分二資本都投放在股本回報率低於12%的業務之上。因此,有些投資者期望管理層能在策略日對資本分配提出新策略,例如把美國的資本漸漸轉投亞洲等新興市場,從而提高集團的整體股本回報。
筆者認為策略日對美國業務未來的發展路並不清晰。滙控融資在美國依然有將近五百家分行,其信用卡貸款亦高達330億美元,這些資本下一步如何投放將十分重要。不過,滙控在這方面沒給投資者帶來多大驚喜。在分析員的追問之下,集團的財務總監指出,若果滙控賣掉美國的信用卡業務的話,大部分收益將會留在美國,轉投商業銀行業務。
策略日的另一個重點是資本。管理層預計巴塞爾Ⅲ對核心一級資本比率的總影響為120點子(減低280點子但管理層行動提高160點子),略較市場預期正面。滙控定下了12%至15%股本回報率的目標,而這是假定一級資本比率在巴塞爾Ⅲ於9.5%至10.5%之間,資本狀況尚算穩定。
整體上,滙控的策略都是開源節流,其成本增幅在第四季和今年首季都高於市場預期。滙控第一季成本收入比率在撇除特殊項目後為55%,較48%至52%的目標為高。
滙控既然銳意成為國際銀行,在環球金融佔一席位,少不免要在多個國家進行大量投資,所以成本收入比率要降至目標範圍可能需時兩三年。雖然環球的金融網絡是有一定價值,但這也有業務過於分散,拖低股本回報率的風險。
滙控在策略日中多次強調其國際網絡的優勢,並會以此擴充其投行和商業銀行業務。筆者對滙控投行業務的印象是太過保守,在派花紅時總是較其他投行少,以致留不住頂尖人才,而且傾向認為新管理層並不會改變這種作風。
在商業銀行方面,滙控希望進軍中小企,在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提供各項服務,預期營業額能因此增加10億美元。香港和英國是滙控零售銀行的兩大支柱,而滙控期望以這兩個地區的盈利投資在新興市場之中。發展財富管理對資本的需求不大,而滙控認為在這方面有約40億美元商機。
三四年內難翻一番
當滙控橫行了一年,今年的預測市盈率為11倍,市賬盈率約為1.3倍之時,估值算是便宜。不過,筆者選股的基本要求是能在三四年內翻一番,很可惜滙控似乎達不到這項要求。如果想收息,筆者會選一些較為穩定的公司,而像滙控這些國際銀行從來都是跟着宏觀經濟走。所以,我依然想不到,有什麼原因要買滙控。

Tuesday 10 May 2011

避免被潛意識騎劫 合理溢價買增長

筆者有一個朋友,他在八十年代初退休之時,將九龍塘的豪宅賣掉(當時約為一百多萬),然後把錢存進銀行,打算食息食過世,結果不言而喻。
當時頗為富有的他現在將近生活艱難。由此可見,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足以影響我們一生。筆者在拙作《玄鐵劍法的啟示》一文中,已經略略提到對投資的一些看法,而本文則對上文再作補充。
首先,投資市場並不是經常有機會。市場有九成時間效率都非常高,這些時候要大幅跑贏大市並不容易。不過,市場亦有一成時間是兵荒馬亂,而這時候大部分投資者都因為恐懼而不夠果斷。
人生中往往有幾個重要的選擇便決定了我們一生,而投資也是一樣。試想想,李嘉誠若果不是在六七暴動時買了地,在七九年買了和黃,他的財富可能遠較今日少。相反,馮景禧在六七年轉戰外國,在一進一退之間難免跑輸李超人、郭氏兄弟和四叔等人。當我們在這一成時間中沒有好好把握機會之時,回報則難免較差。
然而,世上有無數事情會影響股價走勢。我們要意識到股票分析的變數很多,現實中有無數論據支持睇好和睇淡雙方的論點。
在股市上升時,我們很自然地便把注意力集中在睇好的論據之上,反之亦然。換句話說,我們的潛意識影響了我們的決定。芒格在投資之前,則會先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股價,然後再細想先前的分析有否被潛意識左右。
在兵荒馬亂之際,我們不要被潛意識騎劫,要緊記李嘉誠的明言:「所有人樂觀時不要太樂觀,所有人悲觀時無須太悲觀」。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危都是機,例如日本的迷失十年就是危多於機。
媒體永遠只是報道在危機中入市並且賭贏了的投資者。筆者師父常言:「富豪所謂的成功路,只不過是用高槓桿進行一場豪賭」。
因此,筆者亦嚴格執行曹仁超前輩的「止蝕不止賺」,並視此為一個非常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並以此來避免大災難。
股票的價值的確可以由幾千億變成零,雷曼兄弟便是絕佳例子。筆者的做法是股價跌一成時,便要深切反思,跌兩成便立刻止蝕。由於港股波動大,我們無須定下過窄的止蝕位,否則不斷買賣會增加交易成本。
剩下來九成時間,市場上明顯的機會不多,看似便宜的股票都是基本因素較差。這也就是廣東俗語說的:「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對於過份的便宜的股票我們反而要小心,因為我們多半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負面因素。
筆者早期常犯的錯誤是踩中價值陷阱,買了估值便宜,但股價卻不升的股票。傳統智慧認為,便宜的股票不一定會升,所以我們應選有催化劑(catalyst)的股票。不過,筆者的個人經驗是成功捕捉催化劑甚艱難,最後乾脆放棄買所謂的價值股,寧可尋找增長確定性高的公司,然後以合理溢價買入。
筆聞集下星期將會討論滙豐(005),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留意。

Tuesday 3 May 2011

時機未成熟 入市買樓仍要等

拙作「高處不勝寒:香港樓市將調整」上星期刊出後,有睇好樓市者認為高處未算高。坦白說,筆銘由於時間所限,每星期只能寫一千餘字,所以想再對上星期的文章作一點補充,續談香港樓市。
我們先回顧一下上星期發生的兩件大事。
首先,上周三賣地成績理想,高山道地皮以市場估計上限十五多億賣出,有物業代理更表示有業主立刻封盤反價,後市看似形勢大好。是嗎?97年之前亦有地產商奮不顧身地投地,但這是否又代表後市大好呢?其次,高山道地皮只能興建約一百個單位,規模不大,對後市能起指標性作用嗎?再者,這次競投的參與者都只是餓地已久的中小型地產商,五大地產商除了信置之外,基本上都沒有舉過牌。
第二件事就是美聯儲議息。QE2已經人為地壓低了債息,當一個月後美聯儲停止買入美債之時,又有誰會買美債呢?而且,美聯儲雖然表明資產負債表上的國債會在到期後再融資,但難保以後不會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債王格羅斯已經沽清手上的美債,未來數月十年期美債息率睇升多過睇跌,升穿四厘應該是指日可待。
接着,筆銘再對上星期的文章作一下補充。
小弟預期樓市調整的幅度約為兩成,但有睇好者認為兩成幅度過大,可能性不高。我們可以借古鑑今,翻看香港樓市以往跌幅。香港樓市的大牛市由八十年代中走到97年,其中89年和94年這兩次的調整都有三成跌幅。
當然,67、73、81和97年的跌幅都遠多於三成。因此,調整兩成並非罕見。再者,香港樓市自金融海嘯至今已經升近六七成,調整兩成也只不過是回到2010年年頭的價位,並不過分。
如果普通住宅的租金回報率為3.0%,假設租金不變,兩成調整其實只是升到3.75%,而且現實中樓價跌的時候租金通常也會跌。
有朋友亦批評筆銘太過陰謀論,地產商散貨只屬正常行為,並不代表他們睇淡樓市。地產商以往惜貨而售,是因為以往較難買到新地皮,但政府已經開始在勾地表之外再拍賣土地,補充土儲的難度大減,所以貨如輪轉地賣樓其實對地產商有利。
不過,香港五大地產商的土儲比政府還多,這是人所共知之事,再賣地也不見得會將土儲增加多少,地產商亦不見得要因而改變賣樓方式。
和黃(013)最近把碼頭分拆在新加坡上市,長實(001)亦希望將淨負債減至接近零的水平。四叔大手增持恒基(012),有分析員把這解讀為曲線供股。新世界(017)亦打算把周大福上市,而新地(016)因為收租業務龐大,一直都水頭充足。
有人認為,香港樓價在八九十年代相對人均收入亦是較高,而且澳洲和倫敦等地區的樓價也很昂貴,所以香港樓價其實不算高。不過,香港在八九十年代之時工資增長驚人,而現在呢?未來人工又能加多少?到底我們在九十年代時的工資購買力強,還是現在的工資購買力強?其他地區樓價高,又是否令香港樓價合理化?在2000年之時,如果市場上的科網股平均市盈率為二百倍,而你手上持有的股票只是一百倍,這是否有代表你手頭上的股票價格合理?
有好友認為,樓市要調整兩成,市場上先要突然湧出一大批賣家。樓市有如一列火車,一旦車開了,之後便漸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動力,不會輕易地停下來,因為樓市上升之時買家愈來愈多,賣家愈來愈少。就算樓市現時轉弱,也不會有大批業主放盤,因為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錯。
只要供得起,樓價跌,他們也會繼續持有手頭上的物業,所以樓價很難大跌。香港樓市只要一調整,便會有無數買家湧入,所以樓價跌不下去。
不過,我們必須考慮到樓市跌的時候,銀行亦會相應地收緊信貸。同時,買家的信心也會受到打擊,因而卻步。香港樓市現時最少有三種賣家:退休人士、投資者和正在散貨的地產商。
筆銘身邊最近有不少退休(或將近退休)的朋友趁樓價高賣樓。這批人未退休前有不少是把地產視為儲蓄工具,把工作賺到的錢樓換樓,愈換愈大。到退休時,子女都大了,再把大樓換細樓,多出來的錢用來享受人生。第二種賣家則是之前趁低息時入市的投資者,手頭上的樓盤已經累積一定升幅,在上升空間和潛在跌幅不對稱的情況下鎖定利潤。
當然,香港樓市要調整,必須先有一個觸發點。自從政府增加印花稅以後,香港樓市由於成交下跌,流動性折讓大增。而且,地產商在一手市場散貨,令二手市場成交大跌,放盤者便要降價出售。在未來數月,美國十年期債息大有可能升穿四厘,同時銀行在加按息後,樓價升勢頓止,令買家卻步。在樓市上升動力大減之後,之前入貨的炒家和投資者都可能會開始出貨,鎖定利潤。
在風高浪急之際,我們毋須現在揚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