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 May 2011

時機未成熟 入市買樓仍要等

拙作「高處不勝寒:香港樓市將調整」上星期刊出後,有睇好樓市者認為高處未算高。坦白說,筆銘由於時間所限,每星期只能寫一千餘字,所以想再對上星期的文章作一點補充,續談香港樓市。
我們先回顧一下上星期發生的兩件大事。
首先,上周三賣地成績理想,高山道地皮以市場估計上限十五多億賣出,有物業代理更表示有業主立刻封盤反價,後市看似形勢大好。是嗎?97年之前亦有地產商奮不顧身地投地,但這是否又代表後市大好呢?其次,高山道地皮只能興建約一百個單位,規模不大,對後市能起指標性作用嗎?再者,這次競投的參與者都只是餓地已久的中小型地產商,五大地產商除了信置之外,基本上都沒有舉過牌。
第二件事就是美聯儲議息。QE2已經人為地壓低了債息,當一個月後美聯儲停止買入美債之時,又有誰會買美債呢?而且,美聯儲雖然表明資產負債表上的國債會在到期後再融資,但難保以後不會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債王格羅斯已經沽清手上的美債,未來數月十年期美債息率睇升多過睇跌,升穿四厘應該是指日可待。
接着,筆銘再對上星期的文章作一下補充。
小弟預期樓市調整的幅度約為兩成,但有睇好者認為兩成幅度過大,可能性不高。我們可以借古鑑今,翻看香港樓市以往跌幅。香港樓市的大牛市由八十年代中走到97年,其中89年和94年這兩次的調整都有三成跌幅。
當然,67、73、81和97年的跌幅都遠多於三成。因此,調整兩成並非罕見。再者,香港樓市自金融海嘯至今已經升近六七成,調整兩成也只不過是回到2010年年頭的價位,並不過分。
如果普通住宅的租金回報率為3.0%,假設租金不變,兩成調整其實只是升到3.75%,而且現實中樓價跌的時候租金通常也會跌。
有朋友亦批評筆銘太過陰謀論,地產商散貨只屬正常行為,並不代表他們睇淡樓市。地產商以往惜貨而售,是因為以往較難買到新地皮,但政府已經開始在勾地表之外再拍賣土地,補充土儲的難度大減,所以貨如輪轉地賣樓其實對地產商有利。
不過,香港五大地產商的土儲比政府還多,這是人所共知之事,再賣地也不見得會將土儲增加多少,地產商亦不見得要因而改變賣樓方式。
和黃(013)最近把碼頭分拆在新加坡上市,長實(001)亦希望將淨負債減至接近零的水平。四叔大手增持恒基(012),有分析員把這解讀為曲線供股。新世界(017)亦打算把周大福上市,而新地(016)因為收租業務龐大,一直都水頭充足。
有人認為,香港樓價在八九十年代相對人均收入亦是較高,而且澳洲和倫敦等地區的樓價也很昂貴,所以香港樓價其實不算高。不過,香港在八九十年代之時工資增長驚人,而現在呢?未來人工又能加多少?到底我們在九十年代時的工資購買力強,還是現在的工資購買力強?其他地區樓價高,又是否令香港樓價合理化?在2000年之時,如果市場上的科網股平均市盈率為二百倍,而你手上持有的股票只是一百倍,這是否有代表你手頭上的股票價格合理?
有好友認為,樓市要調整兩成,市場上先要突然湧出一大批賣家。樓市有如一列火車,一旦車開了,之後便漸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動力,不會輕易地停下來,因為樓市上升之時買家愈來愈多,賣家愈來愈少。就算樓市現時轉弱,也不會有大批業主放盤,因為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錯。
只要供得起,樓價跌,他們也會繼續持有手頭上的物業,所以樓價很難大跌。香港樓市只要一調整,便會有無數買家湧入,所以樓價跌不下去。
不過,我們必須考慮到樓市跌的時候,銀行亦會相應地收緊信貸。同時,買家的信心也會受到打擊,因而卻步。香港樓市現時最少有三種賣家:退休人士、投資者和正在散貨的地產商。
筆銘身邊最近有不少退休(或將近退休)的朋友趁樓價高賣樓。這批人未退休前有不少是把地產視為儲蓄工具,把工作賺到的錢樓換樓,愈換愈大。到退休時,子女都大了,再把大樓換細樓,多出來的錢用來享受人生。第二種賣家則是之前趁低息時入市的投資者,手頭上的樓盤已經累積一定升幅,在上升空間和潛在跌幅不對稱的情況下鎖定利潤。
當然,香港樓市要調整,必須先有一個觸發點。自從政府增加印花稅以後,香港樓市由於成交下跌,流動性折讓大增。而且,地產商在一手市場散貨,令二手市場成交大跌,放盤者便要降價出售。在未來數月,美國十年期債息大有可能升穿四厘,同時銀行在加按息後,樓價升勢頓止,令買家卻步。在樓市上升動力大減之後,之前入貨的炒家和投資者都可能會開始出貨,鎖定利潤。
在風高浪急之際,我們毋須現在揚帆出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