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April 2011

高處不勝寒:香港樓市將調整

反映香港樓價的中原指數由2008年年尾至今已經升近六成,當中一直都沒有一個像樣的調整。信貸對樓市升跌的影響極大,而最近各大銀行接連加按息,令樓價升勢頓止,樓市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感覺。筆者認為香港樓市現時已經暫時見頂,而且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將會調整兩成,也就是回到2010年年頭的水準。
在執筆之時,美國十年債息只有3.4%,而目前本港普通住宅的租金回報率約為三厘多,豪宅更低至兩厘(本文結尾附有差餉物業估價署的連結)。再者,QE2人為地壓低了債息,當一個月後美聯儲停止買入美債之時,債息大有可能上升。據高盛估計,QE2令五年期美債低了40-50點子,所以十年美債在數月後有可能升越四厘。現時三厘多的租金回報率是相當於約三十倍市盈率。除非租金大升,否則這是不合理的。相比之下,恒生指數今年的預測市盈率為十二倍,而國企股指數更低至十一倍。
低息的確是對樓市有利,但也並不代表樓價能夠無止境地上升。香港漸漸有不少人認為買樓是有買貴無買錯,只要長線持有便一定賺錢,幾乎把買樓變成宗教。
事實上,只要我們並非太善忘,我們便會記得2007年的中資股和2000年的科網股在股民心目中也曾經是有買貴無買錯的股票。當所有人都看好的時候,我們必須提高警覺。老外有云:「Maximum amount of pain for maximum amount of people」。
然後,我們再看看過去半年主要地產股的股價圖。長實由於持有和黃五成的股份,而和黃表現出眾,變相幫了長實一把。恒基因為四叔最近大手增持而走勢不俗。當我們一看新地之時,其股價在過去六個月的走勢一浪比一浪低,跟上升的樓價形成鮮明的對比。
邏輯上,地產股是樓市的領先指標,新地疲弱的走勢某程度上反映投資者對樓市並不樂觀。
超人鼓勵市民買樓
但是李超人不是叫我們買樓的嗎?李超人以往一直都是叫大家要「量力而為」,不過在最近的長和系股東會上卻一反常態,聲稱由於通脹重臨,鼓勵市民買樓。同時,李超人亦坐言起行,不忘幫普羅市民一把,以低價出售位於元朗的尚城樓盤,令二手市場近乎癱瘓。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表示,由於市民對「唧牙膏」賣樓形式有意見,是次以低價推售尚城,主要協助市民置業。超人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教我輩如何能不感動?
香港的地產商一向「唔等錢洗」,富甲天下,樓盤一直都是惜貨而售,大規模地低價賣樓實在較為罕見。新地上星期在掃管笏的星堤樓盤也是愈賣愈平,平均呎價5302元,相對之前吹風的3房目標呎價7000元,是次開價低逾兩成。當一手盤以低價發售之時,二手市場的成交自然會大跌。隔一段時間,二手市場的賣家便開始割價求售,樓價便開始跌了。然後,買家的信心被動搖,令樓價進一步下跌。
然而,筆者對樓市長遠並不是太悲觀,跌兩成也只是牛市中一個較大的調整。香港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的大牛市,是因為中英談判後供應大減,而未來的樓市可能會因為國內買家而需求不斷。國內有錢的人都免不了走過灰色地帶,大家都怕中共有一天會翻臉不認人,所以很自然地會把一些資產調到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方,買個保險。在未來買家不斷的情況下,樓市現在可以看淡,但長遠又不能看得太淡。
總括而言,筆者建議想入市的買家,可以耐心等候一下。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租金回報率資料:

Tuesday 19 April 2011

玄鐵劍法背後:技術分析vs基礎分析

基礎分析和技術分析一直都被視為股票投資的兩大門派,而兩派的信徒多年來亦爭論不休。傳統智慧認為,我們應該以基礎分析選股,然後再輔以技術分析改善入市時機。對此,筆銘不敢苟同。在挑戰傳統智慧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基礎和技術分析兩派各自的特色。

首先,技術分析是建基於市場,是有效率的。其信徒認為,市場上的一切公開資料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之上,只有新消息才能左右股價走勢。他們認為,股票市場是由人組成,股價的上落也就是投資者心理上的變化,而這些都能透過統計學和圖表反映出來。技術派的信徒基本上是順勢而行,通過分析過往的圖表而推斷未來的走勢。
單靠技術「車毀人亡」
我們小時候看圖作文,而技術派信徒則看圖炒股。若單憑看圖炒股便能發達,香港政府便毋須為貧富懸殊而大傷腦筋。事實上,大戶正正是看着這些指標行事,時不時布下技術陷阱,所以看圖炒股是很容易「車毀人亡」。
再者,市場上的趨勢往往會「自我摧毀」,當為數不少的投資者都是用同樣的技術指標買賣之時,這些指標的準確度也自然大減。
基礎分析認為,持有股票就等如持有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權,而股價的長遠走勢則視乎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基礎分析當中又有兩個代表人物: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和畢非德(Warren Buffett)。
葛拉漢創立價值投資之時正值美國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所有公司的股價都極其低殘,而葛拉漢則重點挑選估值便宜的股票。後來當經濟慢慢復原之時,所有公司的股價(無論是劣質還是優質)都一飛沖天。
然而,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之下,葛拉漢的法子很容易踏進價值陷阱。市場上的其他投資者都不是白癡,一間公司的估值較同儕低往往有其原因。筆銘認識為數不少的歐美基金經理因為貪便宜,而在金融海嘯之前買下不少金融股,結果不言可喻。相比之下,畢非德更注重公司的質素,因為長遠的盈利能力較現時的估值便宜重要得多。
分析須人性化
當然,我們不能只忠於理論。說到底,股價是由買賣雙方定出來的。現實中能令股價偏離於內在價值的原因何其多,所以除了公司的盈利之外,投資者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
舉例說,一隻股票若然流通量不足,則機構投資者不能輕易進出的話,股價也是理所當然地要較內在價值低。又若然市場人士都知道一間公司快要供股,機構投資者當然是等供股時才大量入貨。在這些買家都暫時離場之際,股價亦當然較低。
傳統智慧認為,我們應該是以基礎分析選股,然後再輔以技術分析改善入市時機。依筆銘淺見,對專業的投資者而言,技術分析的用處其實不大。我們應該以基礎分析為根,然後再把股票分析人性化,因為股市是由人構成。我們讀報紙,讀分析員的報告,和其他投資者辯論不單單是為了解別人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明白市場到底在想什麼。凱因斯把選股比作選美大會,我們不是選自己覺得最美的,而是該選大家都覺得是最美的。
若投資者集中火力,只是分析十多隻股票,拿起過往的圖表便能一一指出每個轉角位出了什麼新消息,再把現時的資料和市場的想法比較,便能推算出將來的走勢,而且失誤率也較技術分析低。當然,這種投資方法十分費時,對行業的了解要求也頗高,較適用於機構投資者和非常專業的散戶,但投資畢竟是沒有捷徑。
基礎分析也可短炒
坊間有不少人認為,技術分析是用來炒短線,而基礎分析才是用來長線投資。事實上,若對市場的想法了解充夠,對基礎因素掌握得好,用基礎分析短炒也未嘗不可。我們可以用基礎分析選股,亦可以用基礎分析改善入市時機。筆銘的淺見是,若基礎分析走到最盡頭,技術分析基本上是無用武之地。我認識幾位長期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他們都金睛火眼地看着基本因素,而且市場觸覺非常好,但卻從來不看什麼技術指標。
你看楊過練了玄鐵劍法之後,還要練其他劍法,再集各家之長嗎?何必多此一舉?

Wednesday 13 April 2011

為人民(幣)服務之五:香港後着——財管中心

財富管理其實就是一個錢生錢的遊戲,要在高效率的市場中尋找一些未被人發現的機會,需要的是資訊上的優勢。互聯網的出現令消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我們也可以在任何地方下盤,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減低。
今時今日,一個地區要成為財富管理中心,法律、稅制和基礎建設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香港也具備這些條件。隨着日本進入迷失十年,亞洲的財富管理中心亦漸漸由日本轉移至香港和新加坡。
財富管理發展三階段
人民幣貿易結算(增加人民幣存款)、融資(離岸人債、人民幣IPO)和財富管理這三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依筆銘淺見,財富管理的發展約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第一步是管理岸外的人民幣存款。隨着離岸人債市場愈來愈大,機構投資者也開始走進這個市場,開設這方面的基金。第二步是QFII,也就是國際資金走進中國的大門。新一輪的小QFII快將上馬,主要是投資國內的債券市場。像QFII和QDII這樣的資本進出都有限額,因為中央依然對亞洲金融風暴中國際資本的大量流走有戒心。
第三步是QDII,也就是讓國內資金走出去,令人民能夠分散投資風險。QDII中應該會有一部份的錢流進香港,透過香港投資於歐美等國際市場。中國在2006年已經開始QDII,但到金融海嘯時因為大額虧損而暫停。國內監管機構在2009年又再開始新一輪的QDII,到目前為止約有三十個QDII基金。
不過,人民幣的強勢和歐美市場的弱勢短期內對QDII都不利。在人民幣還未能自由兌換、國內資本賬還未完全開放之前,中國的確可以暫時容納兩個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因此可以並存。
金融中心向來有規模效應,在人民幣自由流通之後,香港和上海兩城之中必有一個倒下,這是無可避免的事。上海在清末民初之時已經成為國內的金融中心,傲視全國,當時的香港簡直難望項背。上海人傳統上的優越感令他們現時急起直追,致力奪回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滬港數年內分勝負
香港和上海之爭將會於未來幾年內分勝負。萬一香港失去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發展為財富管理中心是其中一個後着。這正如倫敦是歐洲的金融中心,但是瑞士的財富管理業務依然相當龐大。香港現在是「食老本」,其法律制度給人民的保障非內地所能及。中國民企排隊到香港融資,民眾排隊到香港買奶粉,而未來國內的富豪也會把一部份財富調來香港。
歷史上,香港一次又一次成為中國對外的窗口。在QDII走出去和QFII走進去之下,香港正正是左右逢源,成為資金集散地,可謂非常幸運;我們這一輩人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遇。
寫到這裹,一連五集的為人民(幣)服務系列亦到尾聲。下星期,筆聞集將討論基礎分析和技術分析之間的關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留意。
為人民(幣)服務之五.本系列完

Thursday 7 April 2011

為人民(幣)服務之四:離岸人債良機 只爭朝夕

上星期,筆聞集淺談了人民幣滙兌和中銀香港(2388)的角色,而本星期則講解一下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和特徵。
自2007年起,內地企業可以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也就是所謂的點心債券。最初來發債的只是國家金融機構和銀行,但自去年起已經普及至麥當勞等企業。
來港發債成本較低
香港現時的人債市場不大,其規模只是本港人民幣存款的兩三成,跟國內的債券市場更是差十萬八千里。既然國內又並非沒有債券市場,內地企業又為何要到香港發人債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成本低。
中國的利率是由人民銀行設定,銀行存貸利率都受監管機構控制,國內債券市場也是隨着政策利率走。香港的不同之處是在岸外,沒有利率管制,因此國內的利率對香港人債市場的影響較少,而債息率主要是看供求。
香港人債僧多粥少,有大批人民幣存款在銀行體系乾坐,對人民幣投資產品的需求相當大。雖然人債的發行量不斷上升,但是人民幣存款亦因為貿易結算而拾級而上,市場一直求過於供,令企業發債的成本得以大大降低。
點心債券市場的特色是年期短,大部分都只是兩三年,五年期和十年期的債券幾乎是絕無僅有。岸外和岸內的另一個分別就是岸內的收益率曲線較為平坦。人債市場的投資者大多都是希望為手頭上的人民幣賺點利息,並不熱中於買長期人債。結果,買家多於賣家和年期短這兩個因素,令香港人債的二手市場交投量偏低。
企業發點心債券後若果想把人民幣要由岸外調進岸內,是要經外滙管理局審批。大部分人債都是在6月至11月發行,因為企業通常是年頭申請,然後要等相關部門批核。鑑於現時的國策是要大力打擊通脹,國家因此可能會延遲一些內房股發人債的申請,間接衍生了所謂的人民幣合成債券。
合成人債美元交收
人民幣合成債券雖然是人債,但卻以美元交收。換句話說,投資者是拿美元去買人債,把人債賣出時收回美元,在整個投資過程中並沒有接觸人民幣,只是發債人和投資者之間的一種不交收對賭。合成人債在香港發行,只要不把錢調往內地便不需要內地審批。由於市場對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所以合成人債的回報是包含利息和貨幣升值,因此債息率較相等的美元債券為低。
國內有不少民企都排隊來香港上市,未來又會否排隊到香港來發債?對於這個問題,相信沒有人有答案,因為中間的變數太多,尤其以內地何時開放資本賬最為要緊。來香港發債雖然成本較內地低,但是要發債發大金額也相對困難,同時亦有一定的政策風險。一直以來,港府在高地價政策之下根本毋須發債,令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大大落後於歐美。我們現時必須把握離岸人債這個良機,急起直追。
一萬年太長,只爭朝夕。
為人民(幣)服務.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