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9 April 2011

玄鐵劍法背後:技術分析vs基礎分析

基礎分析和技術分析一直都被視為股票投資的兩大門派,而兩派的信徒多年來亦爭論不休。傳統智慧認為,我們應該以基礎分析選股,然後再輔以技術分析改善入市時機。對此,筆銘不敢苟同。在挑戰傳統智慧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基礎和技術分析兩派各自的特色。

首先,技術分析是建基於市場,是有效率的。其信徒認為,市場上的一切公開資料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之上,只有新消息才能左右股價走勢。他們認為,股票市場是由人組成,股價的上落也就是投資者心理上的變化,而這些都能透過統計學和圖表反映出來。技術派的信徒基本上是順勢而行,通過分析過往的圖表而推斷未來的走勢。
單靠技術「車毀人亡」
我們小時候看圖作文,而技術派信徒則看圖炒股。若單憑看圖炒股便能發達,香港政府便毋須為貧富懸殊而大傷腦筋。事實上,大戶正正是看着這些指標行事,時不時布下技術陷阱,所以看圖炒股是很容易「車毀人亡」。
再者,市場上的趨勢往往會「自我摧毀」,當為數不少的投資者都是用同樣的技術指標買賣之時,這些指標的準確度也自然大減。
基礎分析認為,持有股票就等如持有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權,而股價的長遠走勢則視乎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基礎分析當中又有兩個代表人物: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和畢非德(Warren Buffett)。
葛拉漢創立價值投資之時正值美國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所有公司的股價都極其低殘,而葛拉漢則重點挑選估值便宜的股票。後來當經濟慢慢復原之時,所有公司的股價(無論是劣質還是優質)都一飛沖天。
然而,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之下,葛拉漢的法子很容易踏進價值陷阱。市場上的其他投資者都不是白癡,一間公司的估值較同儕低往往有其原因。筆銘認識為數不少的歐美基金經理因為貪便宜,而在金融海嘯之前買下不少金融股,結果不言可喻。相比之下,畢非德更注重公司的質素,因為長遠的盈利能力較現時的估值便宜重要得多。
分析須人性化
當然,我們不能只忠於理論。說到底,股價是由買賣雙方定出來的。現實中能令股價偏離於內在價值的原因何其多,所以除了公司的盈利之外,投資者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
舉例說,一隻股票若然流通量不足,則機構投資者不能輕易進出的話,股價也是理所當然地要較內在價值低。又若然市場人士都知道一間公司快要供股,機構投資者當然是等供股時才大量入貨。在這些買家都暫時離場之際,股價亦當然較低。
傳統智慧認為,我們應該是以基礎分析選股,然後再輔以技術分析改善入市時機。依筆銘淺見,對專業的投資者而言,技術分析的用處其實不大。我們應該以基礎分析為根,然後再把股票分析人性化,因為股市是由人構成。我們讀報紙,讀分析員的報告,和其他投資者辯論不單單是為了解別人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明白市場到底在想什麼。凱因斯把選股比作選美大會,我們不是選自己覺得最美的,而是該選大家都覺得是最美的。
若投資者集中火力,只是分析十多隻股票,拿起過往的圖表便能一一指出每個轉角位出了什麼新消息,再把現時的資料和市場的想法比較,便能推算出將來的走勢,而且失誤率也較技術分析低。當然,這種投資方法十分費時,對行業的了解要求也頗高,較適用於機構投資者和非常專業的散戶,但投資畢竟是沒有捷徑。
基礎分析也可短炒
坊間有不少人認為,技術分析是用來炒短線,而基礎分析才是用來長線投資。事實上,若對市場的想法了解充夠,對基礎因素掌握得好,用基礎分析短炒也未嘗不可。我們可以用基礎分析選股,亦可以用基礎分析改善入市時機。筆銘的淺見是,若基礎分析走到最盡頭,技術分析基本上是無用武之地。我認識幾位長期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他們都金睛火眼地看着基本因素,而且市場觸覺非常好,但卻從來不看什麼技術指標。
你看楊過練了玄鐵劍法之後,還要練其他劍法,再集各家之長嗎?何必多此一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