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April 2012

4G發展需時 中移動今年難晉身紅底股


中移動(941)在70多元徘徊達三年之後,最近一改頹風,氣勢如虹。市場憧憬TD-LTE(4G)能為集團帶來盈利增長,所以股價由年初至今已經升近15%。分析員預期,今年的股息率為3.8%,而市盈率則為11.3倍。筆者認為,中移動目前的估值不算昂貴,長遠依然有升值空間,但是於今年晉升為紅底股的機會則不大。
為了保障國家的資訊安全和減低支付外國的版權費,中移動這間龍頭電訊公司肩負着研發TD-SCDMA(下稱TD)的重任。興建TD網絡並不能單從商業角度考慮,因為就算TD虧損,它亦能推動整個國家的電訊產業鏈發展,為未來的TD-LTE作好準備。由於TD起步較慢,聯通(762)和中電信(728)的3G技術都比中移動成熟。原先在2G極具優勢的中移動,在國策傾斜下,在3G的競爭力不免下降。
中移動的3G有三大缺點:
一、遲起步,失了先機,整個TD產業鏈需要時間發展。
二、支援TD的手機相對較少,但今年這個情況正逐漸改善,有助中移動在3G的中下端市場搶佔市佔率。
三、下載數據速度較慢,令3G的高端客戶卻步,而中移動的應對策略是在全國建立Wi-Fi網絡,目前有二百萬個存取點,以填補不足。
整體上,中移動在3G最黑暗的時期已經捱過了。隨着智能手機愈來愈便宜,甚至可以低於1000元之時,用戶由2G升級到3G的誘因便會增加,而這亦有助提升ARPU。2012年第一季,中移動有6.7億名用戶,其中3G佔約一成(5956萬名)。3G用戶於過去數季大約每季增加800萬名,而在TD手機選擇多了以後,增幅只會更快。
現在市場爭議較大的是中移動的4G網絡。中移動今年將會在內地九個城市建立兩萬個發送點,先行試用4G技術;同時預計明年將會有二十萬個發送點。中移動在2G雄霸天下,在3G不及聯通和中電信,但是進入4G又將重拾優勢。因此,4G何時推出將是關鍵之一。
市場上最樂觀的分析員暫時認為,中移動於2013年年尾已經可以開始4G業務。不過,目前有兩大問題:
一、4G發牌可能需要兩至三年。
二、支援TD-LTE的手機和整個4G產業鏈亦需要時間發展。
筆者的淺見是4G是個2014至15年的投資概念,現在炒或許太早了,可以等一年後再伺機而動。單單是3G業務上的改善並不足以令中移動今年晉升為紅底股。雖然中移動坐擁3000多億元現金,但是去年的派息比率依然維持在43%,因為集團亦要預留現金向母公司收購TD網絡,派息比率今年應該不會大升。

內地七成半機場虧損


據統計,中國目前有175個機場,但當中有近四分之三出現虧損,虧損金額達到17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部分虧損的機場主要屬於中小型,要靠政府補貼,常見的問題為客源稀少,周邊的交通和配套設施不足。
當然,一個機場的價值並不只是單單看其盈利,民航局甚至計劃未來五年要建造多45個機場,繼續發展內地的航空業。筆者認為原因有幾個:
一、機場是地方政府的政績指標之一。
二、某些機場有潛在的的軍事和戰略意義。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完善的運輸系統對軍事佈局和維持領土完整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
三、機場雖然虧損,但是能夠帶旺該區經濟。整體而言,虧損的總金額其實不算多(不足二十億)。建設機場能夠為當地帶來就業,建成後亦有助增加旅客和外來投資,所以未嘗不合理。
四、客運量未來會大增,令機場達至收支平衡。當然,內地航空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北京的首都機場在2000年的乘客量約為二千萬人,到了2010年就達到了7389萬人。機場有一大部份的成本是固定的,當客運量上升時盈利只會增加得更快。
現在投資於機場股的其中一個未知數是高鐵對內陸線的影響(其實我們連高鐵有多安全也不太清楚)。因此,機場股當中比較明確的投資概念是國際線的長遠增長,而國際線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個城市:北京,上海和香港。北京首都機場在H股上市,2013年的預測市盈率現約為11倍,股息率約為五厘,但是估值不算便宜。
筆者的淺見是,首都機場有兩大不明朗因素:
一、北京將於南郊的大興區興建新機場,第一期主體工程預計於2015年前建成,屆時可能會分薄首都機場的航班架次。上海亦有虹橋和浦東兩個機場,但是由於虹橋交通比較方便,所以浦東機場的使用率不高。首都機場的優勢在於它距離市區只有25公里,新機場未來的威脅有多大,交通配套將會是一大因素。
二、首都機場可能於今年收購3號客運樓(T3),但是收購的價格和條件都是未知數。
鑑於首都機場的負債較多,總負債將近170億,2013年的預期EV/EBITDA約為七倍(中移動低近四倍),在增長率並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市場上應該會有不少股票更為吸引。

Thursday 12 April 2012

港樓高處不勝寒 星洲深圳看高一線


今年第一季,香港樓市有一個小陽春,量價齊升。筆者一貫的看法是香港樓價大勢向下,目前的小陽春只不過是一個大跌浪中偶爾出現的數個小型反彈。
有一批用家原先是想入市的,但看見勢色不對,留在場邊觀望,所以當樓市下調之時,先前的購買力便一下子爆發出來;正因為這一批人是以用家為主,所以這次升幅亦主要集中於市區的藍籌屋苑。
兩項推升因素屬過去式
踏入第二季,美聯預期,新盤推盤量將上升至約3200伙,為2010年第二季以來9季新高。鑑於內地依然水緊,一手盤增加,二手市場業主持貨能力較強,新樓溢價繼續下跌的機會頗大。一、二年前,大幅的新盤溢價會推動二手樓價上升,現在的溢價(約15%)則僅僅反映樓宇的折舊。
目前香港家庭的平均收入中位數為25萬元,即月薪約2萬元,就算是一個500方呎的新界上車盤,以呎價5000元來計算,亦需要250萬元。這足足相當於一個家庭10年的收入。若然我們認為一個較合理的供樓負擔比率是40%,樓價便要繼續下跌四分之一。
顯而易見,香港的樓價已經跟收入脫節,這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低利率和內地需求,當這兩個原因都成為過去式之時,樓價便理應下調至廣大市民收入能夠承擔的水平。
首先,低利率令樓市由一項消費品變成一項投資。樓市不止有用家,投資者亦大增,因為大家爭相把儲蓄投入樓市保值。本港樓價在上世紀90年代的前半段時亦與市民的收入脫節,這個情況持續了好幾年,因為利息在聯繫滙率下維持在低水平,形成負利率。不過,在過去一年,內地企業的貸款需求已經間接令按揭利率上升。
其次,內地客為了保障和分散自己的財富,亦將拿一部分資金「南下」來港買樓。由於內地收緊銀根,最近這批內地客亦豪氣稍退;同時,香港在選舉後出現了新變數:一個愈是配合中央的特首,愈會令他們提不起勁來港置業。
原理上,中國是可以孕育出一個處於境外,司法制度異於內地的財富管理的中心(詳看筆者上周的文章:〈香港金融業為內企上市融資使命近尾聲,未來怎麼辦?〉)。筆者原本認為,香港能夠肩負此重任,但現在卻認為新加坡可能更合適。新加坡不但法律制度穩固,跟內地亦無言語上的隔膜,實在不失為上選。若然如此,內地客在香港樓市的影響應該會漸漸減弱。
在新加坡,由於當地市民都購買組屋,豪宅無論是供應和成交都較少,內地客一旦轉投這個市場,豪宅的升幅亦應該不錯。
寶安區樓價樂觀
因此,筆者的淺見是,香港樓價依然高處不勝寒。
假設有一個香港中產家庭,手頭上有一間700萬元的物業,並沒有任何負債;到退休之時,他們可以到深圳用300萬元以下購買一間千呎單位養老,餘下的400萬元假如有3厘回報,這就相當於每月有1萬元「收入」,這1萬元的購買力在深圳已是相當不錯。因此,筆者對深圳寶安區的樓價長遠樂觀,認為這可能發展為香港的一個衛星「城市」,唯短期擔心國家政策和該區有為數不少的新盤即將落成。

Wednesday 4 April 2012

香港金融業為內企上市融資使命近尾聲,未來怎麼辦?


在3月16日至30日這兩個星期,恒指和國指分別跌了3.6%和5.1%,每天的主板成交平均只有570億元,大市氣氛明顯轉弱。這除了受外圍市況影響之外,香港的特首選舉亦不免成為左右股市的政治因素。
香港經濟的兩大支柱分別是地產和金融,而筆者希望在特首選舉後,重新審視本港金融業未來的發展。
香港金融業於過去幾年的主要角色是融資中心,內地的國企和民企吸納國際投資者的資金。在農行(1288)上市以後,現在的大型國企上市基本上都上得七七八八。
近一兩年的民企風暴亦開始令投資者失去信心,有部分民企「過了海便是神仙」,上市以後問題逐一出現,令筆者懷疑未來上市的民企數目也會漸漸減少。換句話說,香港為國內企業上市融資的金融使命已經將近尾聲。
按道理,香港的下一步理應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可惜,香港離岸業務的優勢並不能長存,當人民幣自由兌換之時,資金應該會逐漸由香港轉移到上海。
錢是很怕寂寞的,哪一個市場錢多錢便往哪裏走,因為這能夠增加流動性。香港作為一個離岸中心能夠支撐多久,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幾點是須要考慮的:
一、深圳前海的發展:在金融安全的大前提下,中央未必對香港完全放心,所以刻意栽培前海亦不為奇。可幸的是,前海暫時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
二、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主要是上海幫的話語權。
三、外圍環境的波動:能否抵受如亞洲金融風暴般的熱錢大量流出流入。
在兩三個月前,筆者的推測是走完離岸中心這一步後,香港的最終一步是成為中國的財富管理中心,因為內地富豪覺得錢在香港較有保障(正如大家覺得香港的奶粉比內地更安全)。這個模式比較像瑞士,一個有八百萬人的國家居然滙聚了全球為數不少的財富。
成為財富管理中心包括以下幾項條件:
一、稅率低,這也是香港的優勢之一。
二、法制可靠。
三、有一定數目的投資專才。
香港相對內地的主要優勢是在於其制度,而筆者擔心的是香港可能會由法治漸漸變成人治。
李嘉誠指出,長和系多投資在民主國家,是因為有法律保障。如果香港跟內地在核心價值上也開始接軌,香港又跟內地的一個普通城市有何分別?
若然如是,香港依然有機會爭取成為內地財富走出去的中心,但是規模將會小得多。中國目前的海外投資暫時未算太成功,而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是有比較國際化的人才。
不過,當內地每年有大量的海歸派之時,這種優勢是絕不穩固的,我們亦會面對上海的強大競爭。
此時此刻,香港正面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希望我們能夠安然度過。天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