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2 April 2012

港樓高處不勝寒 星洲深圳看高一線


今年第一季,香港樓市有一個小陽春,量價齊升。筆者一貫的看法是香港樓價大勢向下,目前的小陽春只不過是一個大跌浪中偶爾出現的數個小型反彈。
有一批用家原先是想入市的,但看見勢色不對,留在場邊觀望,所以當樓市下調之時,先前的購買力便一下子爆發出來;正因為這一批人是以用家為主,所以這次升幅亦主要集中於市區的藍籌屋苑。
兩項推升因素屬過去式
踏入第二季,美聯預期,新盤推盤量將上升至約3200伙,為2010年第二季以來9季新高。鑑於內地依然水緊,一手盤增加,二手市場業主持貨能力較強,新樓溢價繼續下跌的機會頗大。一、二年前,大幅的新盤溢價會推動二手樓價上升,現在的溢價(約15%)則僅僅反映樓宇的折舊。
目前香港家庭的平均收入中位數為25萬元,即月薪約2萬元,就算是一個500方呎的新界上車盤,以呎價5000元來計算,亦需要250萬元。這足足相當於一個家庭10年的收入。若然我們認為一個較合理的供樓負擔比率是40%,樓價便要繼續下跌四分之一。
顯而易見,香港的樓價已經跟收入脫節,這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低利率和內地需求,當這兩個原因都成為過去式之時,樓價便理應下調至廣大市民收入能夠承擔的水平。
首先,低利率令樓市由一項消費品變成一項投資。樓市不止有用家,投資者亦大增,因為大家爭相把儲蓄投入樓市保值。本港樓價在上世紀90年代的前半段時亦與市民的收入脫節,這個情況持續了好幾年,因為利息在聯繫滙率下維持在低水平,形成負利率。不過,在過去一年,內地企業的貸款需求已經間接令按揭利率上升。
其次,內地客為了保障和分散自己的財富,亦將拿一部分資金「南下」來港買樓。由於內地收緊銀根,最近這批內地客亦豪氣稍退;同時,香港在選舉後出現了新變數:一個愈是配合中央的特首,愈會令他們提不起勁來港置業。
原理上,中國是可以孕育出一個處於境外,司法制度異於內地的財富管理的中心(詳看筆者上周的文章:〈香港金融業為內企上市融資使命近尾聲,未來怎麼辦?〉)。筆者原本認為,香港能夠肩負此重任,但現在卻認為新加坡可能更合適。新加坡不但法律制度穩固,跟內地亦無言語上的隔膜,實在不失為上選。若然如此,內地客在香港樓市的影響應該會漸漸減弱。
在新加坡,由於當地市民都購買組屋,豪宅無論是供應和成交都較少,內地客一旦轉投這個市場,豪宅的升幅亦應該不錯。
寶安區樓價樂觀
因此,筆者的淺見是,香港樓價依然高處不勝寒。
假設有一個香港中產家庭,手頭上有一間700萬元的物業,並沒有任何負債;到退休之時,他們可以到深圳用300萬元以下購買一間千呎單位養老,餘下的400萬元假如有3厘回報,這就相當於每月有1萬元「收入」,這1萬元的購買力在深圳已是相當不錯。因此,筆者對深圳寶安區的樓價長遠樂觀,認為這可能發展為香港的一個衛星「城市」,唯短期擔心國家政策和該區有為數不少的新盤即將落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