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October 2014

未爆鑊唔代表唔大鑊

黃子華個 show 改名改得真好:唔黐線唔正常,六個字便簡潔地描寫了今時今日的香港。通常,唔正常的現象是不能永遠持續,但是世界上有兩種邏輯,這就是邏輯和中國邏輯。因此,香港這次可能會唔正常好耐。幸好,金融市場就算會暫時唔正常,但最終會調整。
俄羅斯在1997年的國債是GDP的50%,但在1998年卻已經違約。另一個最近違約的國家希臘在2011年的國債為GDP的170%。日本現在的國債是GDP的2.5倍,但其債券評級依然尚算穩健。自1993年起,日本每年都錄得財政赤字,負債一直上升。由於有本土投資者支持,政府仍能不斷發債,繼續馬照跑舞照跳。如果這種模式如果一直玩下去,音樂何時才會停?
與歐美的發達國家相比,日本人直接或間接投資在國債的比例相當高。這是因為日本經歷了多年通縮,而在通縮環境下持有國債是明智之舉。按2013年的數據顯示,日本人有54%的資產是銀行存款,17%是證券,26%是保險或退休金。美國和西歐人則只有13%和32%的資產是銀行存款,證券則佔54%和27%。 除了直接及間接投資在國債的比重高,日本民眾本身的儲蓄亦較高其他發達國家高。日本家庭的淨資產是GDP的2.4倍,而歐洲則平均約為1.5倍。
掩蓋民眾買債力不從心
當日本國債和家庭淨資產的水平相若,而儲蓄的增幅相當有限,音樂原理上已經快要停止。央行的量寬美其名是為了達至2%的通脹目標,但實際上是掩蓋了民眾買債力不從心的情況。當日本的人口不斷老化,儲蓄率便不斷下降,因為退休人士不會有新的儲蓄。面對高負債,其中一招是以通脹沖淡實質債務。不過以目前量寬的成效,這招基本上是行不通。政府訂立了一個滅赤計劃,而第一步便是提高消費稅,但這已經令經濟增長動力頓減。就算滅赤計劃如期落實,政府估計真正滅赤也是2020年的事。如果要以增長減低國債對GDP的比例,日本每一項結構性改革都不易實行。
既然面對眾多內部矛盾,引入外國勢力又是否有幫助?日本有九成以上國債都由本地投資者持有,將國債出口外銷又是否能成功?美元是國際的主流貨幣,美債輕易地長年往外銷。歐羅區以連環船的方式將眾多國家的貨幣鎖死,達至規模效應。中國的國際貿易增長迅速,有不少國家開始願意持有人民幣。至於日本,央行早已明示暗示希望日圓貶值,國債回報不高,滅赤困難重重,要將國債出口外銷又談何容易?如果美元再步入大牛市,這勢將難上加難。
換句話說,日本的國債問題是個死局,央行只剩下一條出路。理論上,央行可以將手頭上的國債全數撇賬,因為央行是政府的,所以央行持有國債便等同於政府自己欠自己錢。當然,這會開出一個相當壞的先例,而政府的財政紀律亦將蕩然無存。不過反正在過去20年日本政府已經沒有財政紀律,所以這可能亦不是什麼一回事。
關於央行撇債這個問題,下周再談。

Wednesday 22 October 2014

通縮是如何治理的

就算是呼風喚雨的央行,在面對通縮之時,亦會黔驢技窮。筆聞集上星期已經借古鑒今,淺述了多個例子。其實,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初的大蕭條在當下相當有參考價值,值得重溫。
在1929至1933年,美國的物價下跌了25%,GNP大幅縮減33%,絕對是觸目驚心。在此期間,美國有大量小型銀行發生擠提,以致存戶信心薄弱,存款從銀行體系流走,導致M2急降31%。當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任後,便迅速以一系列的措施穩定貨幣供應。他先下令所有銀行停業,連續休假四日,停止民眾提取存款。在這四天內,經政府評核財務較穩健的大型銀行可以重新開業,而央行亦給予這批銀行無限量的流動性支持。由於這批銀行已經不可能破產,它們重開後便有大量存款流入,令貨幣供應轉趨穩定。
借貸愈靠銀行 量寬成效愈低
這些措施對症下藥,令經濟隨即穩定下來,而在此之前經濟基本上是一直走下坡。美國治理了通縮是因為扭轉了M2的跌勢,但現時的央行縱使進行量寬,亦未能成功推動M2顯著上升。在個人及企業融資愈依賴銀行的國家,量寬的成效就愈低,美歐日這三個經濟體系便是好例子。
政府再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慢慢將餘下的小型銀行合併重開。為了鞏固銀行體系,政府設立了存款保障制度(FDIC),亦將證券業務與銀行的借貸分割(Glass Steagall Act)。由於美國當時依然實行金本位,所以銀根不能無限量增長。有鑑於此,羅斯福下行政命令嚴禁民眾私藏黃金,變相充公了大量黃金,增發美元。除此之外,美國在1934年將每一盎斯黃金官價由20.67美元調升至35美元。同時,法西斯主義在歐洲抬頭,政治局勢不穩令大量黃金避險流往美國。這些因素令M2在1933至1937年大升42%,成功將經濟由通縮中拉回來。
在這段期間,美國每年的財政赤字僅為GNP的3%,債務維持在GNP的40%左右。政府雖然進行了大量基礎建設的投資,但亦削減了部分開支(例如公務員的薪金)。增加開支縱使有乘數效應,其功效亦不及貨幣政策強。
美國的GNP在1937年終於返回1929年水平,但其後的政策逆轉令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第一,聯儲局將銀行的儲備率倍翻,不利貨幣供應。第二,美國太早嘗試平衡財政開支。第三,羅斯福開始打擊大財團,希望瓦解壟斷,而有不少工會亦罷工。這次衰退在1938年底結束,但其後失業率依然高企。美國的失業率由1929年的3%升至1933年的25%,再下降至1937年的14%,但是直到1940年失業率依然維持在14%。到了美國參加二戰,進入戰時經濟,不理會負債急升,儘一切可能推高生產量,方始達至全民就業的盛況。今時今日,美國的失業率亦由2009年的10%將近減半至現時的6%,但是不少職位的流失已經難以逆轉。治理失業率的難度絕對不比通縮低。

Wednesday 15 October 2014

央行非萬能 通縮風險要留神

錢並非萬能,央行就算擁有無限量的錢,它亦非無所不能。
幾千年的貨幣歷史告訴我們,每當政府濫發貨幣,通脹便會隨之而來。到了近代,日本面對通縮的困局,於2001至2006年進行量化寬鬆,卻沒有成功。有一派學說認為,這是由於央行反應太慢,錯過了進行量寬的最佳時機。有人認為是央行的量寬金額不夠狠,沒有顯示出充分的決心,以致市場沒有調高物價預期;也有人認為,央行其實已經算成功,因為日本受壓於不少結構性阻力。到了今時今日,央行就算定下明確2%的通脹目標,亦不見得成功把物價推至此水平。
好了,到過往幾年美國進行量寬,聯儲局的反應不慢。起初,有不少投資者都擔心量寬將引起通脹,但事實證明,通脹長時間都維持在低水平,而通脹預期甚至有下降趨勢。如果日本的兩次量寬並未能成功推高物價,美國的量寬亦然,那麼,歐洲央行又憑什麼避免通縮出現?歐羅區於9月的通脹僅為0.3%,而且有每下愈況的趨勢,到底歷史又是否會再一次重複?
量寬孕育債券泡沫
量寬的確是大大增加了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但是廣義貨幣(M2)並未如基礎貨幣(base money)般大升。央行並非真正開動印鈔機,而是在其賬目上電子化地「變」了一些錢出來,用這些錢在市場上買入債券,令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更具流動性。
因此,量寬的確可以增加流動性,避免金融機構骨牌倒下及市場崩潰的危機,但是實際上銀行貸款的增幅並不大。避免災難和逃離通縮卻又是兩碼子的事。
要廣義貨幣增加,銀行要肯放貸,民眾要肯借錢。問題是,民眾在剛剛經歷了一次金融危機,正積極減債之時,又何來會再借錢?銀行在尚未恢復元氣,監管機構的壓力又排山倒海而來之際,又何來會放貸?如果廣義貨幣不增加,通脹又從何而來?量寬終使最終能趕走通縮,亦可能需要一段相當相當長的時間,而此舉的代價便是孕育出債券泡沫。
除此之外,歐羅區當然尚有其他問題,包括青年失業率高企,經濟產能過剩但結構又一時間調不過來,這些因素都構成物價下調壓力。當歐洲的經常賬已經有2%盈餘;再加上央行的買債計劃,歐洲資金大有蠢蠢欲動往外流的迹象。歐洲股市的市盈率已經為13倍,但這是一個現正面對通縮風險的經濟體系,所以實在不宜冒險買入。

Wednesday 1 October 2014

日本的逃出之旅

物理學中有escape velocity 一詞,意思是指例如火箭要飛進太空,它的速度必須夠快,這才能逃脫地球的地心吸力。速度的快慢斷定了火箭最終是逃離地球,還是墜毀於地上。日本經濟正好與此相似,一旦跑得不夠快,則後果堪虞。通縮、人口下降及債台高築這三者形成了強大的地心吸力。從政策的角度而言,由於日本的國債已經是GDP的230%,中期而言起碼必須保持財政平衡,所以實際上日本經濟只有兩個引擎,就是貨幣政策和去除管制。
在貨幣政策方面,日本央行這次的QQE(品質化的量化寬鬆)政策跟以往略有不同,因為央行訂立了明確的通脹目標,不到2%不停手,這能更有效地調整民眾的通脹預期。
文化觀念難改變
日本今年8月的通脹為3.3%,而在撇除消費稅的影響後實質通脹為1.1%,反映QQE略見功效。政府在4月增加消費稅時令民眾將部分大額消費推前,因此7月的實際消費按年下跌5.9%,而8月則跌4.7%。目前的物價距離擺脫通脹陰影及刺激消費依然不足夠。貨幣政策這個引擎到目前為止速度看來還不夠快。
在去除管制方面,日本政府可以改革的空間不少,但幾乎每一項都需要幾年緩緩推行。例如日本過往的發電廠都是區域性居多,即是在一個地區內,電廠之間的競爭不大,所以實際上便形成了壟斷的情況。在發生了核事故後,日本一度關閉大量核電廠,令供電價格上升。假如日本能建立一個完善的全國電網,打破壟斷,有效地促進電廠之間互相競爭,全國便能受惠。不過,打破壟斷牽涉的利益太多,安倍領導的改革班底能否做到這點,是一大疑問。
政策上的問題尚算容易處理,另一些文化觀念其實更難改變。日本的勞動市場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職人士,這批人的工時長,但薪金亦較高。另一部分是兼職,以女性為主,薪金較低,當日本的失業率已經低於4%,而且人口現正每年下降,如何鼓勵女性投入職場,並投入資源培訓她們,提高經濟的生產力,而這已經不但單是政策問題,要在短時間內扭轉局面實在頗為困難。
最近日本的經濟數據實在不容樂觀,8月的工業生產按年跌2.9%,但更令人憂心的是庫存由年初至今不斷上升。日本的地心吸力不容忽視,一旦未來幾年逃不出失敗,往後難免一路走下坡。安倍肩上的擔子絕對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