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2 October 2014

通縮是如何治理的

就算是呼風喚雨的央行,在面對通縮之時,亦會黔驢技窮。筆聞集上星期已經借古鑒今,淺述了多個例子。其實,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初的大蕭條在當下相當有參考價值,值得重溫。
在1929至1933年,美國的物價下跌了25%,GNP大幅縮減33%,絕對是觸目驚心。在此期間,美國有大量小型銀行發生擠提,以致存戶信心薄弱,存款從銀行體系流走,導致M2急降31%。當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任後,便迅速以一系列的措施穩定貨幣供應。他先下令所有銀行停業,連續休假四日,停止民眾提取存款。在這四天內,經政府評核財務較穩健的大型銀行可以重新開業,而央行亦給予這批銀行無限量的流動性支持。由於這批銀行已經不可能破產,它們重開後便有大量存款流入,令貨幣供應轉趨穩定。
借貸愈靠銀行 量寬成效愈低
這些措施對症下藥,令經濟隨即穩定下來,而在此之前經濟基本上是一直走下坡。美國治理了通縮是因為扭轉了M2的跌勢,但現時的央行縱使進行量寬,亦未能成功推動M2顯著上升。在個人及企業融資愈依賴銀行的國家,量寬的成效就愈低,美歐日這三個經濟體系便是好例子。
政府再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慢慢將餘下的小型銀行合併重開。為了鞏固銀行體系,政府設立了存款保障制度(FDIC),亦將證券業務與銀行的借貸分割(Glass Steagall Act)。由於美國當時依然實行金本位,所以銀根不能無限量增長。有鑑於此,羅斯福下行政命令嚴禁民眾私藏黃金,變相充公了大量黃金,增發美元。除此之外,美國在1934年將每一盎斯黃金官價由20.67美元調升至35美元。同時,法西斯主義在歐洲抬頭,政治局勢不穩令大量黃金避險流往美國。這些因素令M2在1933至1937年大升42%,成功將經濟由通縮中拉回來。
在這段期間,美國每年的財政赤字僅為GNP的3%,債務維持在GNP的40%左右。政府雖然進行了大量基礎建設的投資,但亦削減了部分開支(例如公務員的薪金)。增加開支縱使有乘數效應,其功效亦不及貨幣政策強。
美國的GNP在1937年終於返回1929年水平,但其後的政策逆轉令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第一,聯儲局將銀行的儲備率倍翻,不利貨幣供應。第二,美國太早嘗試平衡財政開支。第三,羅斯福開始打擊大財團,希望瓦解壟斷,而有不少工會亦罷工。這次衰退在1938年底結束,但其後失業率依然高企。美國的失業率由1929年的3%升至1933年的25%,再下降至1937年的14%,但是直到1940年失業率依然維持在14%。到了美國參加二戰,進入戰時經濟,不理會負債急升,儘一切可能推高生產量,方始達至全民就業的盛況。今時今日,美國的失業率亦由2009年的10%將近減半至現時的6%,但是不少職位的流失已經難以逆轉。治理失業率的難度絕對不比通縮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