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October 2014

未爆鑊唔代表唔大鑊

黃子華個 show 改名改得真好:唔黐線唔正常,六個字便簡潔地描寫了今時今日的香港。通常,唔正常的現象是不能永遠持續,但是世界上有兩種邏輯,這就是邏輯和中國邏輯。因此,香港這次可能會唔正常好耐。幸好,金融市場就算會暫時唔正常,但最終會調整。
俄羅斯在1997年的國債是GDP的50%,但在1998年卻已經違約。另一個最近違約的國家希臘在2011年的國債為GDP的170%。日本現在的國債是GDP的2.5倍,但其債券評級依然尚算穩健。自1993年起,日本每年都錄得財政赤字,負債一直上升。由於有本土投資者支持,政府仍能不斷發債,繼續馬照跑舞照跳。如果這種模式如果一直玩下去,音樂何時才會停?
與歐美的發達國家相比,日本人直接或間接投資在國債的比例相當高。這是因為日本經歷了多年通縮,而在通縮環境下持有國債是明智之舉。按2013年的數據顯示,日本人有54%的資產是銀行存款,17%是證券,26%是保險或退休金。美國和西歐人則只有13%和32%的資產是銀行存款,證券則佔54%和27%。 除了直接及間接投資在國債的比重高,日本民眾本身的儲蓄亦較高其他發達國家高。日本家庭的淨資產是GDP的2.4倍,而歐洲則平均約為1.5倍。
掩蓋民眾買債力不從心
當日本國債和家庭淨資產的水平相若,而儲蓄的增幅相當有限,音樂原理上已經快要停止。央行的量寬美其名是為了達至2%的通脹目標,但實際上是掩蓋了民眾買債力不從心的情況。當日本的人口不斷老化,儲蓄率便不斷下降,因為退休人士不會有新的儲蓄。面對高負債,其中一招是以通脹沖淡實質債務。不過以目前量寬的成效,這招基本上是行不通。政府訂立了一個滅赤計劃,而第一步便是提高消費稅,但這已經令經濟增長動力頓減。就算滅赤計劃如期落實,政府估計真正滅赤也是2020年的事。如果要以增長減低國債對GDP的比例,日本每一項結構性改革都不易實行。
既然面對眾多內部矛盾,引入外國勢力又是否有幫助?日本有九成以上國債都由本地投資者持有,將國債出口外銷又是否能成功?美元是國際的主流貨幣,美債輕易地長年往外銷。歐羅區以連環船的方式將眾多國家的貨幣鎖死,達至規模效應。中國的國際貿易增長迅速,有不少國家開始願意持有人民幣。至於日本,央行早已明示暗示希望日圓貶值,國債回報不高,滅赤困難重重,要將國債出口外銷又談何容易?如果美元再步入大牛市,這勢將難上加難。
換句話說,日本的國債問題是個死局,央行只剩下一條出路。理論上,央行可以將手頭上的國債全數撇賬,因為央行是政府的,所以央行持有國債便等同於政府自己欠自己錢。當然,這會開出一個相當壞的先例,而政府的財政紀律亦將蕩然無存。不過反正在過去20年日本政府已經沒有財政紀律,所以這可能亦不是什麼一回事。
關於央行撇債這個問題,下周再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