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8 March 2015

金融化能載舟亦能覆舟

中學的經濟學課本指出,隨着一個經濟體系漸漸發展,經濟的重心便會由農業過渡至工業,然後再過渡至金融業。這便是所謂的金融化(financialisation),例如香港的高度金融化便是經濟體系成熟的表現。
不過,當我們翻看歷史,有不少國家卻正是因為金融業太過發達而令經濟走下坡。金融業鼎盛的後果是將大量資本吸了過去,令其他產業漸漸空洞化。荷蘭在17世紀曾經是歐洲最發達的國家,但接連而來的高度金融化卻令經濟快速衰落,這段歷史相當有警世的作用。
過度發展 物極必反
荷蘭在16世紀時憑着優異的造船技術迅速興起,在歐洲國家中是貿易的先行者,並因此得以在短時間內累積大量資本,而貿易亦連帶孕育出多項的金融創新。
不過,荷蘭的崛起惹來鄰近的英法兩國不滿,兩者更實行保護主義,這削弱了荷蘭作為貿易中心的地位。同時,隨着鄰國的航海技術急起直追,再加上她們的軍事實力,荷蘭在貿易上的優勢便消失了。
另外,由於荷蘭發跡早,當地的人均薪金冠絕歐洲,所以發展工業並無成本上的優勢,經濟要轉型並不容易。當原先從貿易裏累積下來的資本尋求其他出路,有不少資金便流入了各種各樣的資產當中,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泡沫。
一個鼻子靈敏的投機者在17和18世紀的荷蘭有太多賺大錢的機會。例如,在1637年的一朵鬱金香便相當於一個技工的年薪的十倍。聯合東印度公司(VOC)的股票自1602年上市後便偶然會被投資者瘋炒,有時候幾年內可以升幾倍。
大量資金在17世紀初期流入房地產,而樓價在1635至1636年暴跌了三分之一。當荷蘭開始跟歐洲鄰國打仗,債券市場便慢慢發展起來。雖然政府的負債不斷上升,民間資金持續流入債市,將孳息不斷壓低。
債台高築 荷蘭前車可鑑
除了本國的政府債券,荷蘭民眾亦勇於投資外國政府的債券。最後荷蘭政府債台高築,並在18世紀末期違約,令民間資本受到重創。
當荷蘭大搞金融化,民眾沉迷投機之時,英國卻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蒸汽技術的出現令工業機械化,經濟的效率亦得以大大提高。隨着我們進入新一輪的工業革命,荷蘭的歷史值得我們借鑑。說到底,金融業的原意是讓從業元在尋利的過程中將資金有效率地導引至實業上。如果金融業喧賓奪主,大家拿着資金但只顧着投機,將資金從實業手上搶過來,這便是弊多於利。
今時今日的香港其實已經在走荷蘭的舊路,扎扎實實地經營實業的回報還比不上買賣投機。香港有不少人從買賣樓宇所賺來的錢,是比他幾十年的人工加起來還要多。在這個畸形的環境之下,其他產業空洞化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香港,金融化的現象亦開始在中國出現,有不少人寧願拿資金做借貸業務都不做實業。
既然實業本身的賺錢能力走下坡,內地的金融化又能繼續走多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