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7 October 2015

Google改組大搞財技

在財金世界裏,懂得「sell故仔」的藝術是一項相當值錢的技能,而美國有不少科技公司都深諳此道。
Google在8月時公布會改組集團架構,成立控股公司Alphabet持有所有旗下業務。兩位創辦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對外的解釋是重組架構能加強旗下公司的獨立性,讓每項業務都由有魄力的CEO領導,以保持集團的創新力。兩位創辦人認為大部分公司一旦成長至一定規模便過於安逸,失去不斷求變的精神,而這卻正是科技公司的靈魂。
不過,若Google要解決上述問題,改組是否最佳辦法?一個較簡單方法是改善審批項目資金程序,加強分配資金時的紀律,讓每項業務的CEO有更多的權力及責任。一般而言,龐大的企業改組多半涉及財技及人事原因。一個集團可以不同架構營運,正如吃飯可用筷子亦可用刀叉。這只視乎掌舵人的喜好而已,實際上未必能提升營運效率,但卻能為投資者提供炒作藉口。
Google股價在公布改組當日升6%,但這並不一定代表市場認同兩位創辦人提出的論述。投資者批評Google經常「賭大細」,把大量資金投放在主業外的項目,例如Calico(研究對抗癌症及延長壽命的科技)。投資者的疑問是這些項目雖具前瞻性,但財務回報卻不能被量化,而Google在這方面一向較少披露。R&D佔Google總成本的22%,但花這筆錢到底能在未來帶來多少盈利?若Google能嚴控開支,盈利的上升空間到底有多大?
Google一向都不shareholder friendly。除了同股不同權外(Class A shares每股有1票投票權;Class B每股有10票;Class C沒有投票權),坐擁690億美元現金而不派息,又不回購股票。投資者視集團改組為好消息,這是由於投資者覺得Google正在改善透明度,發布更多周邊業務的財務數據,稍為正視他們多年來的訴求。另外,新CFO Ruth Porat是從Morgan Stanley跳槽過來,強調投資紀律、成本控制,深受投資者歡迎。隨着Google由一個搜索引擎轉型為綜合科技企業,必須要大量資本進行各項收購,故有必要改善與投資者關係。
轉型控股架構 利分拆套現
公關角度而言,Google成立Alphabet吸引全球的眼球,不費分毫便令投資者對這些周邊業務更有遐想。這些業務有不少是long term bets,即是短期難有明確價值。隨着核心廣告收入增長開始放緩,管理層要再推高股價便要sell這些周邊業務的潛力。Google要發展這些跟主業關係不大的周邊業務,可能要與其他公司合作,並邀請這些公司參股入Alphabet旗下子公司,除可在參股過程套取資金,亦可借用其他公司的技術。當某個子公司達一定規模時,Alphabet亦能把它們分拆上市套現。若Google要成為綜合科技界企業,轉至控股公司的架構確令上述各種企業活動更方便。
換言之,集團改組基本上是為大搞財技鋪路,所謂的保持創新力只是堂皇的理由。把事情包裝一下,別滿身銅臭,談談長遠願景及經營原則,這才是「sell故仔」高手的典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