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September 2015

管資本僅空談 國企改革需通盤配合

國企改革並不單是靠中央發布些指導意見,然後修改一兩條法例便會成功,因為營運一家企業涉及的範疇實在太多。反觀歷史,英美在八十年代的國企改革並不只是將國企私有化這麼簡單,而是需要工會、法規及金融市場等各方面配合。中央現時將國企改革的重點放在「管資本」之上,但如果資本真的要按市場機制運作,中央則尚要為資本在多方面拆牆鬆綁。直到目前為止,內地的國企改革暫時還是徒具其名。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在任期內私有化約50家國企,當中包括 Cable & Wireless、Jaguer、British Telecom、British Gas、British Steel、British Petroleum、Rolls Royce、British Airways等。
起初,私有化主要是為了減輕財政壓力,因為當時政府要緊縮開支以控制通脹。後來的私有化則是以引進市場競爭從而推動企業加強效率。據統計,英國有33家主要國企在1980至1982年平均每年需要財政部注資3億英鎊,但這些企業在1987至1995年則平均每年為政府貢獻44億英鎊。
戴卓爾列根鐵腕堪借鏡
國企私有化的轉折點是1984年的British Telecom,政府將BT的51%股份上市,而當時公眾認購則超額十倍。私有化不但改善了政府的財政狀況,有不少民眾亦從持有這批國企的股份賺大錢。有政客認為私有化國企對公眾利益不利,因為它們會利用公用事業的天然壟斷地位坐地起價。英國因此在私有化的過程中亦花了不少時間建立更完善的監管框架,讓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下不損害到公眾利益。內地如果要仿效此舉,相信要花一段時間加設新法規。
除了將國有企業上市之外,戴卓爾亦以鐵腕手段打擊工會,包括通過新法例,大打輿論戰,出動警力鎮壓,動用MI5監視工會領袖等。戴最着名的一役是1984年的煤炭工人罷工,當時在高峰時期有14萬工人罷工,但戴不惜將煤炭發電廠轉至石油發電。在美國,前總統列根在1981年一夜裁了11345名罷工的機場空中管理員。戴列兩人的鐵腕手段起了帶頭作用,讓商界能更自由地招聘及解僱員工,令勞工市場更具流動性。British Steel在Ian MacGregor於1980至1983年的帶領下將員工削減一半,然後才將企業轉虧為盈。
國企改革的代價是國家在短期內要承受更高的失業率,動如此大的手術需要一定的民望支持才能維持政權的穩定性,而戴的確又有點兒運氣。英國經濟在1979至1981年陷入衰退,在1982至1983年開始見起色,而1983年正值選舉年。戴在1980年時民望低沉,有評論甚至懷疑鐵娘子的政策錯誤,以致有「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的名句。
內地國企僱用的員工佔總勞動人口的17%,大規模改革隨時會將失業率推高3至4個百分點。習主席三番四次提出的中國夢便是希望以民族情緒提高支持度,以便進行改革。
此外,英國在1986年大幅改革金融業,令英國傳統而又保守的投資銀行失去市場的領導地位。金融業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能幫助有能力的企業家更容易地融資,將生意做大。如果李嘉誠沒有香港的資本市場做後盾,他的生意王國絕對難以走到今時今日的地步。中國Forbes List的頭十名合共有1120億美元的淨資產,而美國Forbes List則是4500億美元。中國的民企富豪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幫他們一把,發展的速度相信會慢得多。
淺談國企改革(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