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5 September 2015

滙豐3年內重返紅底股

講到底,股市還是要看基本因素。內地經濟弱過藥煲早已是人所共知(詳看筆者2014年12月17日〈A股升其實反映經濟弱〉一文),投資者理應不會感到意外。近期股市經過調整後,有不少藍籌股的股價開始顯得吸引,滙豐控股(00005)正是其中一間。以61.15元的股價計算,滙控今年的預測股息率為6.5厘,而市盈率則為9.9倍。滙控上半年的一級核心資本比率(CET1)為11.6%,而以52億美元出售巴西業務後便會再增加0.5%。既然管理層已經明言希望在2019年時將CET1提升至12%至13%,滙控現時的資本相當充裕,因此6.5厘的股息基本上是袋袋平安。
6.5厘息袋袋平安
滙控近期在分拆零售業務及遷移總部這兩件事上,嘗試跟英國監管機構討價還價(詳看筆者5月14日〈大笨象遷冊有「扭計」嫌疑〉一文)。原理上,一間銀行如果以一個法律個體(legal entity)同時經營零售及投行業務是會產生協同效應,因為零售業務降低了投行的融資成本。問題是,投行業務增加了銀行倒閉的風險。政府可以無情地讓投行倒閉,但零售銀行因為涉及民眾,政府便往往不能不救。
因此,英國監管機構(PRA)便要求滙控分拆(ring fence)其銀行業務(Retail Banking & Wealth Management,Commercial Banking及Global Private Banking),讓這些業務獨立於投行業務(Global Banking & Markets)。
在分拆後,監管機構要防止滙控將錢透過派特別股息及關聯交易等方式抽走。因此,PRA拋下的要求是董事局起碼要有一半人是獨立非執董,而董事長亦必須是獨立人士,以免滙控對分拆出來的業務有太大影響力。
這種管治模式(governance structure)大大削弱了滙控的話語權,尤其是在調動資本方面,令滙控在營運這些業務時需要更多資本,而分拆的成本則約為20億美元。
另外,鑑於中國及東南亞經濟在過去數月明顯轉弱,滙控將總部遷移至香港的誘因減少。同時,英國政府亦釋出善意,計劃逐步減低銀行徵費(但再從英國業務的利潤打8%稅)。因此,滙控遷移總部的機會暫時不大。
在過往幾年,滙控接二連三地被監管機構罰錢,整個監管環境在2011至14年間拖低了滙控的股東回報率3.4%。這基本上涉及幾件事:(1)洗黑錢;(2)銷售金融產品的手法;(3)營商手段;(4)加強內部監控的成本。
滙控在內部的一項大工程便是確保有足夠的程序盡量減低這些罰款,例如增加checks and controls,改變前線員工的佣金計算方法,減少金融產品的數量,檢察銷售過程的質量等。這些程序無可避免地令手續費收入(fee income)下降。不過,時至今日,筆者認為這些負面因素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之上,畢竟都已經罰錢罰了這麼多次。
在股東回報方面,滙控有潛力將資本從低回報的業務重新調配。例如,滙控將以52億美元出售其巴西業務,市場又傳出其土耳其業務將以7億至8億美元賣出。有不少跨國集團其實跟滙控面對同樣的問題。當經濟處於上升周期時,總部便會放手讓分公司發展新業務,而這些新業務有些會成功,有些會失敗。當經濟放緩時,總部便要退出這些失敗了的業務,重新調配資本。
淨息差有望增長
滙控計劃在2015至2017年間將風險加權資產(RWA)減少2900億美元,當中投行業務(GB&M)佔1400億美元、巴西及土耳其業務700億美元、美國業務400億美元、商業銀行(CMB)300億美元及其他業務100億美元。這2900億美元相當於2014年底的總RWA的28%。滙控投行以往的結構信貸產品及利率產品都要減磅,而且盡量派貨減少坐貨,力求降低RWA。管理層指當中1800億至2300億美元將會重新調往更高回報的業務及亞洲。零售業務(RBWM)的RoRWA在上半年高達5.1%,遠較其他業務高(CMB 2.3%、GB&M 2.3%、GPB 3.1%)。
不過,擴展零售業務亦較為需時,要慢慢開分行,吸納存款、發放貸款,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因此,滙控的做法可能是先增加CMB的RWA,讓盈利更快見起色。
其實滙控過往的一個大問題是收入沒有增長動力,今年上半年的收入較2011年時還低6%。不過,拖累收入增長的大部分因素,例如低息及監管上的變動都開始改善。如果利率在未來兩三年開始上升,滙控的淨息差則有望增長。
在零售業務方面,滙控將側重高端客戶。在商業及投行業務方面,滙控將受惠於全球化,隨着客戶擴展業務而增長。在成本方面,滙控的目標是將2017年的成本維持在2014年的水平,亦即是320億美元,方法基本上是從電子化及自動化着手。這相當於要削減每年45億至50億美元的成本,亦即是總成本的14%至16%。
今年滙控的預測每股盈利為6.2元。粗略估算, 如果滙控的收入在2016及2017年每年增長5%,將貸款撥備設定在50億美元左右,並假設成本真的能維持在2014年的水平,2017年的每股盈利有望升至9.3元。這大約相當於11%的股東回報率,並非完全不可能達到。在現水平買入滙控不但有豐厚的股息,而且盈利及市盈率都有上升的空間。我個人則認為滙控在3年內可望重返紅底股。
此時不貪婪,更待何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