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3 September 2015

國企改革僅舊酒新瓶

內地國企改革一直都是金融市場的討論焦點之一。傳媒盛傳政府早前曾諮詢前總理朱鎔基的意見,中央今年亦密集地調動部分央企的主要負責人,以掃除改革的阻力和絆腳石。投行當然大力推廣國企改革的好處,因為這會為它們帶來生意。
欠缺破釜沉舟的勇氣
不過,國務院最近頒布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卻大有舊酒新瓶的味道。意見基本上環繞3個重點:
1. 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及公益兩類,並鼓勵前者進行市場化競爭;後者則以民生目標為主;
2. 混合所有制,引入私營資本推動國企改革,但依舊維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3. 國資委要管資本,不管營運,將所有權及經營權分清楚。
另外,傳媒在過去數月亦接二連三地傳出大型國企合併的消息。中央期望改革能在2020年有「重大成果」,但並無詳細設定明確的階段目標。整體而言,意見似乎沒有朱鎔基時代破釜沉舟般的勇氣。
從指導意見中,筆者暫時總結出3個問題:
1. 所謂的混合所有制基本上作用不大,因為中央依然希望維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例如,當中石化銷售將三成股權賣散給25個投資者時,這些投資者分別持有的股權根本不多,實際上的話語權有限。當中信集團整體上市時,中央亦透過注入資產來維持控股權。中央一日不放棄大股東的地位,就算能將私營資金引進場,他們未必能在國企內推動些什麼。
2. 中央經常都會要求國有企業支持國家,例如要遏住通脹時,便限制國企加價。官員要求國家隊捱義氣幫忙容易,但要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則必然會更費勁。如果要徹底分拆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及經營權,中央又能否忍得住不對它們指指點點?
3. 退出機制不明確,就算國企表現差劣,國家亦難以放棄控制權完全退場,讓新股東有空間將業務扭轉過來。再者,減持表現差劣的國企容易揹上賤賣國家資產的罪名,但如果不用賤價賣,又有誰人會買?
仿淡馬錫如紙上談兵
有評論認為中國應該仿效淡馬錫,成立一個國家主權基金,以投資者的身份來管理國企。不過,筆者認為這是紙上談兵。新加坡跟內地的情況頗有不同,內地的主權基金可能淪為無牙老虎,而淡馬錫的權力界線則十分明確。淡馬錫是新加坡財政部於1974年成立的,目的是讓專人管理財政部持有的35間公司。首先,新加坡國企的數目較少,營運一個主權基金較為容易;內地的國資委管理111間國企,而地方政府則管理2.5萬間,難度當然大得多。
其次,淡馬錫除了不干預企業的日常營運,他們普遍不會派員進董事會,並確保獨立董事的比例合理。他們偶爾會僱用顧問公司分析各行各業的最新趨勢讓企業參考,但其指導角色當然遠低於國資委指導國企。
其三,淡馬錫在組合企業表現不佳時真的會減持離場,但中國目前似乎沒有這樣的決心。再者,新加坡營商環境廉潔,而內地國企的領導常有「五鬼運財」,透過各項關聯交易將錢「搬運」出去的情況。
另外,內地傳出會將幾家國企合併,組成超級巨無霸來增強國企的競爭力。筆者認為這是荒謬絕倫之事。美國在1911年強行打散了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又在1982年分拆Bell System。內地的國企已經是龐然大物,按照美國的經驗,理應倒過來是按區域分拆國企,以促進行業內的競爭,而並不是再合併減少競爭。英國在八十年代將大量國有企業私有化,而國家則徹底放棄了控制權,再加上1986年的金融改革才將能資本激活,為英國帶來將近20年的繁榮。因此,國企改革其實亦需要金融改革相輔。
國企改革是個大課題,下星期筆聞集再從英美的經驗借古鑑今。
淺談國企改革(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