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6 December 2015

復星抄巴郡東施效顰

內地最近幾日的政經形勢可謂撲朔迷離,無論是郭廣昌失聯,又或者是馬雲收購《南早》,這都反映局勢暗藏凶險。既然郭廣昌事件近日成為大眾焦點,筆者亦湊熱鬧短評一下復星集團。
復星在2007年時披着「上海和黃」的光環上市,投行更將郭廣昌包裝成中國畢非德。不過,和黃的主要業務為電訊、零售、碼頭、基建和能源,亦即是大部分業務都是現金流又強又穩定。換句話說,和黃的現金流的可預測性高,就算偶然負債偏高其實亦問題不大。復星的布局完全不同,他們的業務的現金能力不強,有部分業務更需要長期投入大量資金。他們似乎更為看重持有的資產對集團是否有協同效應及資產本身的升值能力。簡單而言,和黃跟復星的關係極其量僅是兩者都是綜合企業而已。
筆者認為,復星的財務公關做得很妙,能經常善用簡化的口號抬高集團的地位,例如復星則常被喻為中國的巴郡。復星經常強調他們的運作模式借助保險業務槓桿持有資產,這種方式跟畢非德起家的方式一樣。好了,如果這種投資模式真的是可行,而這又並非是什麼秘密,邏輯上保險公司便應該不斷被超級富豪收購來作投資旗艦,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卻不多。單憑這一點我們便能知道複製巴郡的模式並非這麼容易。
巴郡的投資模式在幾十年前是可行的,因為當時的監管條例並沒有現時詳細,當年的保險公司都是靠投資「食糊」,但真正的保險理賠卻經常虧錢。監管機構當然不喜歡這種模式,因為保險公司的倒閉風險會較高,而且靠投資「食糊」這種模式在過去幾年亦幾乎無糊可食。今時今日,保險公司投資愈高風險的資產,相對需要的資本便愈多,要複製巴郡的發跡路已經頗為困難。
復星的另一道板斧是用控股公司,借助供股及發債然後不斷收購金融及保險公司。復星分別在去年和今年供股供了52億和117億港元,谷大股本;愈多股本便能支撐愈多債務。復星在今年6月30日時有970億人民幣的債務,當中有57%要在一年內償還,31%要在2至3年內。當復星的業務的現金流能力不強,借這麼多短債來進行收購並非穩健的做法。因此,筆者對持有復星作長遠投資有點保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