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7 October 2010

一介草民對房屋政策的淺見

市場大部分時間都非常有效率,並不經常出現錯價。縱觀全球上市地產商,以市值排列,新鴻基(016)、長實(011)和中國海外(688)皆入十大。恒地(012)雖然榜上無名,但也相距不遠。香港只不過是彈丸之地,但新地的市值竟然超越中國海外。事實勝於雄辯,本港地產商有否牟取暴利,實在是一目了然
鑑於樓價急升,施政報告中對房屋政策着墨頗多。可惜,政府的措施對火熱的樓市只是隔靴搔癢,令市民「恐慌性買樓」,擔心日後樓價再升時便上不了車。施政報告出爐後,二手市場的成交量大漲。港府一直實施高地價政策,以樓價上升刺激消費,以賣貴地消滅財赤。
筆銘翻查土地處資料,發現過去10年賣地的總面積還不及九十年代的一半,實在少得可憐。本港三大地產商的土儲之多,令它們毋須再於拍賣場上搶地,政府減少供應正是投其所好。港府辯稱香港山多地少,土地有限,但舊啓德機場卻曬太陽曬足13年,令筆銘百思不得其解。
市建局定位不清
筆銘於下文略抒己見,對港府的房屋政策提出一些淺見。
首先,市建局目前定位不清,經常與地產商發展偽豪宅,結果被傳媒口誅筆伐。港府於20032007年共注資100億元予市建局,而市建局於2009年發債15億元。市建局於20092010年年報中指出,香港共有二百個市區重建項目可供發展。然而,這些項目一般需時68年,資金回籠較慢。依筆銘拙見,港府可以再注資200億元予市建局,而市建局另外再舉債100億元,加速市區重建步伐,獨資發展實而不華的中小型單位。
筆銘翻查港府財政預算案,當中財爺預測未來數年的財政儲備約為4600億元,注資200億元只不過是九牛一毛。港府現今坐擁錢山,但卻淪為守財奴,施政毫無魄力,令人十分不佩服。鑑於曾特首認為豪宅和中小型住宅並非同一市場,市建局此舉並無干預市場之嫌。再者,住房和醫療皆為市民的基本需要,既然有公立醫院,設立公營地產發展商又有何不何?本港有少數人一方面以自由市場為藉口,聲言政府不能干預市場,而另一方面卻壟斷市場牟取暴利。港府若果繼續實行「大市場、小政府」,不急市民所急,人民必然「小」政府
產商控制供
其次,勾地表制度令地產商間接控制土地供應。港府現時必須反客為主,廢除勾地表制度。本港私人住宅市場每年接納約二萬個單位,筆銘建議港府每年硬性供應足以興建二萬五千個單位的土地 ;同時,港府也可放寬農地轉換的限制,鼓勵地產商補地價興建住宅樓房。過往地產商囤積土地,減少往宅供應,盡其所能抬高呎價。港府則可以參考內地,加設閒置土地稅和土地增值稅,迫使地產商加快建樓賣屋
由於港府不增加土地供應,低息環境自然令資金湧入樓市。樓市現時的炒家比用家多,而且大部分是本地炒家。內地買家佔一手市場兩成成交,而於二手市場更少於一成,並非樓價急升主因。筆銘建議加設炒樓稅,若果市民買入物業後持有少於5內出售,港府可以收取買賣差價的三成作稅收。此舉對於打擊炒家簡單直接;同時,也有助縮窄貧富差距,可說一石二鳥。此外,港府也可修改福利政策,鼓勵退休人士移居深圳,遷離香港。
其實,本港樓價過高但同時市民收入並無寸進。回歸時大家寄望香港明天會更好,回歸後中下階層感覺上卻更為貧窮。不少草根階層因為經濟結構轉營而失業,而中產打工仔的收入也原地踏步,但物價卻愈升愈高
三四十年前大家唱《獅子山下》能振奮人心,草根階層窮可以一日打三份工脫貧。現時我們唱《獅子山下》卻有一份唏噓,社會缺乏向上流動性,中產漸漸下滑為草根,終身當房奴
七八十年代,華資抬頭,殺得財雄勢大的英資折翼而退。筆銘寄望一眾八十後不要只顧炒股,要勇於挑戰地產霸權,再創昔日華資以小勝大的神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