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7 November 2010

麵粉便宜立於不敗之地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卻盛產富豪,而且當中絕大部分皆以地產起家。其實早在五十年代中,本港已有五六百家地產公司,然而在數十年後卻只由少數地產商瓜分市場。這些地產商到底是如何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跑出?依筆銘拙見,以便宜的價格補充土儲、管理資產負債表的能力和成功捕捉樓市周期這三者最為要緊。在地產發展生意中,有最便宜的麵粉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筆銘今日先集中討論如何以更改土地用途而取得較便宜的土儲,其他因素稍後再談
改土地用途化算
隨着一個城市慢慢發展起來,以往批出土地時的指定用途便可能變得不合時宜。因此,政府一直以來都容許地產商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例如,美孚新邨的前身是美孚石油公可的舊油庫,太古城和黄埔花園則由太古(019)和黄埔船塢改建而成,牛奶公司在薄扶林的牧場成為了置富花園,而海怡半島原址則為港燈鴨脷州電廠及蜆殼公司油庫
發展商若然策劃得宜,把住宅單位、休憩場所和商場商店齊集同一屋邨內,善用土地,便能創造巨大價值。以太古城為例,每方呎樓面地價成本僅為70元,而1976年首批單位推出時每方呎平均售價約200元,在1981年時售價高達1300元,足見暴利之巨。長實(001)李嘉誠尤其擅長借助別人的土地發展大型住宅屋邨。香港過去數十年經濟起飛時有一些土地的舊用途已經不合時宜,但持有該土地的公司卻缺乏大型地產發展所需的資金和經驗,因而最終和李嘉誠合作各取所需,或被長實收購。
政府過往批出某些土地作特定用途,但其後又容許地產商申請更改用途,而且補地價機制欠缺透明度,一直為人詬病,被批評有利益輸送之嫌。發展商若要申請更改土地用途,必須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而城規會在參考各相關政府部門 ( 如路政署、環境保護署、運輸署等 ) 及地區人士的意見後方進行審批。然後,地產商要支付補地價差額,也就是改變土地用途前後的土地價值相差。理論上,政府的測量師會衡量土地修契後上升的價值,並無利益輸送的問題。然而,實際上地產商的測量師會和政府商議補地價金額,此舉避免了公開競爭,所以土地一般比在拍賣場上來得便宜。
囤農地高瞻遠矚
近年較常見的補地價地皮以農地居多。直至2010年年中,恒地(012)約有4000萬方呎農地,而新地(016)則約有2600萬方呎,新世界發展(012)約有2000萬方呎。去年恒地與新世界發展合作的烏溪沙項目補地價約100億元,平均呎價約3200元。新世界與港鐵(066)合作的馬鐵車公廟站上蓋項目,每方呎樓面地價約補3700元,信置(083)及港鐵合作發展的馬鐵烏溪沙站上蓋約補3000元。
恒地四叔等地產商多年前便預期市區可供發展的土地始終有限,因此多年前便大量買入新界農地,非常有遠見。在經年累月之後,交通網絡向外伸延,農地的價值便大大提升。農地的持有成本低廉,買入價格便宜,而且補地價避免了在投地場上搶地,較為划算。由此可見,要做大生意,必須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遠。若果隨波逐流,又豈能有大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