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3 September 2011

千帆並舉 商業救港

請問各位讀者,香港自從回歸以來,到底發展了甚麼新產業?
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基本上由地產和金融兩者主宰着整個經濟命脈。相比之下,香港的金融業規模實在不及倫敦。以股票而言,香港的上市公司主要為內地企業,而上海正計劃在下半年推出國際板,新加坡亦力爭為東南亞的融資平台。以債市而言,離岸債券只不過是剛剛起步,規模有限。以外滙而言,新加坡的交投量早已超越香港。
金融業不支援中小企
金融和實業兩者理應是相輔相成。最諷刺的是,香港雖然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其金融業卻不能支援本地的中小企,而只是為大集團融資,這是其中一個筆者認為香港金融業發展得不完善的原因。私募基金及風險投資在歐美相當盛行,它們為中小企提供資本,對高科技等新興行業的發展幫助尤大。金融是實實在在地影響實業。
香港的大集團在資本和資源上都佔盡優勢,中小企就算能夠創新亦難與競爭。所以市場機制在香港已經半失效,年輕一輩失去創業動力。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真正推動經濟向前的是實業的競爭力。一個創業率偏低的城市,長遠是很難進步的,因為創業家才是長遠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回望昔日足迹,香港過去的路都是由人民走出來的,政府不幫倒忙已屬萬幸。港府過去十年的規劃幾乎全軍盡墨。提起數碼港,大家只會想到貝沙灣和小小超,而兩者都跟科技無甚關系。至於中藥港,和八萬五一樣「已經唔存在」。
在九七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經濟又再一次轉型,但可惜至今也未完全轉型成功,以致有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出現。建築和運輸等行業在九七前養活了無數星斗市民,而現時的產業單一化其實是貧富懸殊的主兇之一。社會上不時有聲音提出要扶貧,貧的確要扶,但畢竟長貧難顧,創造就業才是長治久安之道。香港經濟必須發展到「周身刀,張張利」,以產業多元化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問題。
新加坡產業較多元化
八十後未來的兩個大方向,應該是依舊對地產霸權和資源壟斷口誅筆伐,但同時間又要有實際行動,把大部分人力集中開拓新產業,創造就業。新加坡又何嘗不是地少資源少,但其產業卻遠遠較香港多元化,有賭業、旅遊業、高科技工業、石油化工業、金融業等等,可謂「周身刀,張張利」,值得香港學習。我們現正是急需一批創業家來開創新產業。正如上文所言,香港的力量藏於民間,八十後必須先踏出第一步,絕對不能期望政府先行。
炒業興旺,但實業塭食艱難。炒業玩的是只是財富轉移遊戲,實業卻創造財富和就業,對社會大有裨益。
華資在七八十年代得以迅速冒起,跑贏英資,當中主因也是借助股票市場而壯大,這段歷史值得八十後借鏡。香港地產的大牛市已經完結,年輕的創業家要尋找的是下一個浪,實行繞地產霸權而過。
可幸的是,香港還未至黔驢技窮境況,我們的出路是為祖國13億人提供內地沒有的服務,把香港二字變成「生招牌」。
要發展新產業便必須放寬移民政策,令不同領域的專才能在香港工作。若果香港故步自封,早晚亦會被人爬頭。
筆者對一眾八十後寄予厚望,盼望他們能夠不只停留在鬥爭之上,把目光放遠一點,千帆並舉,以商業救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