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October 2013

長和系呢鑊 愈賣愈快樂

在香港懂得言語藝術的能人,真是多不勝數。
恕筆者愚昧,我實在不明白撤資和商業決定的分別。何況,有人聲稱不會遷冊,但明言生意規模會隨着政經時局變遷,並要為股東利益負責。遷冊只不過是把公司註冊地點轉至另一個地方,滙控(005)在1990年遷冊至英國,但並無退出香港的業務,又例如恒隆系的註冊地是香港,但業務重心卻一直轉移至內地。因此,不遷冊和撤資兩者並不一定有矛盾。
有評論認為坊間將事件過分政治化,但從政者擁有左右商界遊戲規則的權力,所以政治考慮和商業因素之間的界線其實相當朦朧。因此,當大勢已頗為明顯,我們毋須再在字眼上作糾纏,咬文嚼字是律師的工作。
事實上,香港自二戰後的半個世紀都是片福地,一個又一個的偶然令香港得以持續繁榮,但我們又能有幾多個偶然?
電能分拆港燈堪稱妙着
最近電能實業(006)公布,將通過發行股份合訂單位方式分拆五至七成港燈股權上市,筆者認為,這一着棋下得真妙。如果電能實業持有30%至49.9%的港燈股權,並以聯營公司入賬,港燈的負債並不會反映在電能的資產負債表上。
不過,在減持後,李嘉誠依然有港燈的控制權。李嘉誠持有40%長實(001),長實持有52%和黃(013),和黃持有76%長建(1038),長建持有39%電能,然後電能再持有三至五成的港燈。換句話說,李嘉誠實質上只用1.8%至3.0%的港燈股權便能控制港燈,實在令人佩服。假如有人企圖敵意收購港燈,港燈可以配股一成予長和系,提高控股比例,其實相當安全。
港燈增長前景有限,而且2018年後又有新的利潤管制協議,放在整個長和系的底層是合理的。電能實業的公告明言,港燈在分拆上市後,今明兩年的盈利都會作派息用途,顯然是企圖「息誘」投資者。
聯儲局在過往幾年推行QE,一眾投資者不斷尋息,便利了長和系在股市上散貨。例如和黃在2011年將部分港口業務在新加坡以信託形式上市,而信託以高息(股息率為5.5%)吸引投資者認購(股票當債券賣)。當聯儲局開始退市,投資者尋息的意欲減,要再散貨的難度便大增。
另一方面,市場盛傳和黃希望以30億至40億美元沽售百佳,即2012年的市盈率29至39倍。百佳對一個內地買家的價值相對上比和黃高,所以賣盤是合情合理。
同時,和黃又計劃分拆屈臣氏以30倍市盈率上市,即約為3000億元市值,而和黃本身的市值亦只不過是4200億元。屈臣氏增長潛力強,但放在和黃旗下其估值可能有限,分拆上市又能減低NAV折讓,巧妙地推高和黃市值。在釋放價值的大前提下,和黃賣屈臣氏,可能亦只會賣25%。因此,筆者認為百佳和屈臣氏這兩項交易的確與政治因素無關;至於港燈,則留給讀者自己判斷。
坊間有評論認為長和系賣資產是減債,並指出利率上升將令利息支出大增。聯營公司的債務是毋須列入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筆者翻看長和系的業績,發現聯營公司的權益佔長實總資產的60%,佔和黃27%,長建79%,電能39%。再看長江生命科技(775),有42%的資產是無形資產,而在新加坡上市的和黃港口信託有31%的資產是商譽。長建與和黃又有502億元的perpetual capital securities是以權益入賬。長和系的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負債對權益都看似不高,但到底這些權益有多實在,筆者不才,實在看不懂。
財務安排確保流動性
讀者如果再細心留意,長實、和黃,長建和電能這四家上市公司,在資產負債上能看到的債務為3219億元,但現金亦高達1362億元。這些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現金,而不去省卻利息支出,是慎防旗下的聯營公司一旦要錢,但信貸卻突然急劇收縮時,集團亦勉強可維持流動性。
從商業的角度而言,長和系持有不少股權為50%以下的項目,在自己並非大股東的情況下,對這些項目的控制權足夠嗎?能穩妥地保障自己的利益嗎?
最近市場已公布及盛傳的一連串交易理應能推高和黃市值(是市值,不是業務本身),但筆者終歸對長和系的賬目不太了解,在細思一輪後,認為安全系數不夠高。當然,筆者的感覺是主觀的,精明的讀者當然可以自行判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