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3 November 2013

內銀須懂「籌旗」否則「收檔」

不經不覺,內銀股的股價橫行了三四年,估值亦回落至賬面值。坊間一直斷斷續續評論指內銀估值低廉,應該大手吸納。筆者在過去兩星期淺談信達,建行(939)的賬目剛好在桌上,所以下文就以該行為例,看看內銀的資本狀況。建行現時的估值為1.1倍市賬率和5.5倍市盈率,而核心資本比率方面則為11.4%。因此,儘管利率市場化會令盈利停滯不前,分析員認為建行依然超值。
原理上,建行的壞賬率為0.98%,撥備率為268%。不過,只要銀行一日不追數,不停續舊債,就算借貸者無力還款,該貸款亦不會被歸納為壞賬。筆者翻查其他國家銀行業的壞賬,發現歐洲現時的平均水平為6%,較強的德法兩國為3-4%,意大利為12%,而美國則為4%。又例如日本在2001-02年的壞賬率為9%至10%,馬來西亞在1998-2002年的壞賬率為10至%14%。粗略而言,壞賬率在經濟衰退能隨時升至10%以上,歐美強國現時則為3%至4%。
中國經濟產能過剩,結構調整在即,實際的壞賬率可能約為5%至6%(這尚未包括表外借貸)。
可發換股優先股
以建行為例,假如貸款最終恢復率為三成,再計入2200億元撥備,建行的總損失為核心資本的7%至13%,相當於(H股)市值的6%至11%。一旦中國經濟硬着陸,壞賬急升至10%,貸款損失便升至核心資本的35%和市值的32%。
問題是,匯金和淡馬錫分別持有建行57%和7%的股權,現時建行真正流通的市值只為65%。如果建行要成功供股,他們兩者都必須支持。然而,上述的推算只屬理論,因為當銀行的實際損失達到此水平,存款會大量流失(沒有存款保障系統),銀行同業拆借市場亦會崩潰。再者,建行是內銀股中資本狀況較好的銀行,其他銀行(如農行(1288))的情況必然更差。
鑑於內銀業的資本需求龐大,長錢(long only money)根本毋須急着入市,令內銀的股價一直只能浮浮沉沉。早前,周小川提議讓內銀業發優先股,以減低供股壓力。優先股的性質獨特,它是要歸還的債券,必須付利息(否則市場信心會崩潰),但又無確實的歸還期限。金融海嘯的教訓是,投資者在危機之時只會火眼金睛地盯着股東資本,因為只有股東資本才能真正承擔損失(loss absorbing)。資本是對銀行在危機時的保障,在危機時不被視為loss absorbing的資本,依筆者看來作用有限。
內銀發行優先股有不少難題要解決。首先,內地債市的主要買家就是銀行自己。只要人行收緊銀根,銀行同業拆息上揚,發優先股的計劃就會泡湯。
再者,如果內銀發行優先股,豈非會變成銀行互相買大家的優先股,令系統性風險急增?如果在港發行優先股,又是否會有足夠的買家?依筆者愚見,內銀可以考慮發行可換(正)股的優先股,這讓投資者不但能夠收息,在股價上升時還有機會獲利。從股市的角度而言,如果優先股成功逐步轉換為正股,這便相當於供了股,有loss absorbing的資本,但又避免了供股對股價帶來的短期壓力。
將不良貸款打包賣出
除了優先股,內銀依然有不少間接籌旗的方式,將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上市便是一法;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監管,將資金推入正規債市又是一法;渾水摸魚,將不良的貸款打包賣出又是一法。在經過幾年的摸索後,內銀漸漸尋找到籌旗的方法,並開始付諸實行。如果未來幾個月進展順利,籌旗成功,內銀股便有望重返可投資級別,否則便可「收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