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6 November 2013

信達恐變雷鋒 一將骨枯萬功成

早幾年,市場傳出財政部鼓勵銀行將對口的資產管理公司買回。這當然並非明智的做法,先前的一大輪改革無非是想將「壞銀行」變成「好銀行」,然後再將「好銀行」變成ATM。上述的提議是要「好銀行」將「壞銀行」買回,而這當然大為削弱其長遠的ATM抽水功能。
地方債多達24萬億
大部分內銀已經上市,市場認為它們仍存在價值陷阱,使其抽水功能大為受挫。有見及此,中央倒不如陸續將資產管理公司上市,多製造幾個ATM。內地現時的總信貸保守估計是GDP的兩倍,即起碼是1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渣打估計單單是地方政府債務已經是20萬億至24萬億元(當中約四成來自銀行),足見壞賬的規模之巨。內地於1999年僅從銀行體系中移除1.4萬億元壞賬,時至今日尚未處理好。別忘記, 1999-2013年國內經濟騰飛,資產價格水漲船高,資產管理公司有秩序地慢慢沽售資產,處理壞賬相對上容易。如果內地未來幾年還要調整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必然異常痛苦,筆者實在不敢想像現時的壞賬應當如何處理。
內銀無存款保障
由1999年至今,中國GDP翻了6倍,但信貸增長了最少15倍。有看好中國的評論家指出,歐美的總負債往往是GDP的3倍至5倍,所以內地並無信貸過多的問題。對此,筆者實在不敢苟同,因為歐美的金融市場遠較中國成熟。例如,中國的銀行體系依然未有存款保障,債市只是由銀行主導,現時大部分的理財產品均是以短錢投放於長期項目。
中國的信託和理財產品合共約20萬億元,一旦出現任何信心問題,情況勢將非常凶險。相比之下,歐美的退休基金及保險公司長錢較多,當然可以支撐更多的長期債務。因此,中國去槓桿化的問題頗為迫切,而人行今年亦一改其以往盲目放水的態度。
如果中國現時再做一次移除壞賬的手術,又能否成功?鑑於過去如此大規模的信貸增長,如信達般的資產管理公司絕對大把生意,但如何賺錢則是一大疑問。建行(939)賬面上的壞賬率為0.99%(讀者自行判斷是否可信),而貸款損失的撥備為壞賬的2.7倍。原理上,建行能以折讓將壞賬賣予信達,而建行的損失則由撥備承擔,然後信達再硬食部分壞賬的損失。假設建行以半價移除部分貸款,現時的撥備最多能讓建行移除5%至6%的貸款,而建行已經是屬於撥備較多的銀行。
中央或向內險埋手
財政部於2011年引入策略投資者,以104億賣出16.5%的信達股權(社保8%,瑞銀5%,中信2%,渣打1.5%),並持有餘下的83.5%股份。信達這次上市傳聞擬集資20億至25億美元(約122億至151億元人民幣),即上市前後一共套現226億至255億元。套現了一大筆,信達隨時可以再買入幾百億壞賬。
不過,這相對潛在要移除的於銀行貸款只是九牛一毛,因此筆者不排除信達將來會不斷供股。內地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肯定有龐大的市場,但亦隨時淪為政策工具,並不一定顧及公眾股東的利益。此外,筆者不排除中央會打保險公司主意,將銀行壞賬打包為ABS賣予保險公司。
筆者的淺見是,信達最壞的情況是變成了雷鋒,一將骨枯萬功成,為人民服務。
信達上市前瞻(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