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8 January 2014

技術分析泛濫 蜜蜂派密食當三番

筆者上星期淺述了基礎分析的朱古力歷程,本星期則淺談對技術分析和蜜蜂派的看法。
原理上,技術分析企圖從圖表洞悉投資者的心理和大戶的舉動,繼而作出部署。技術分析在二三十年代漸漸成形,當時手繪圖表相當費時,要從報紙記下每天的股價,所以一個投資者可能只有幾家大藍籌的圖表。到了八九十年代,個人電腦開始普及,圖表便隨手可得。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人用圖表投資,令技術分析的準確度開始下降。大戶只要找到關鍵的支持位,短暫地左右大市,便能觸發一連串的沽盤。因此,投資界流傳一種說法,就是「圖是畫給人看的」。
筆者認為技術分析的核心矛盾是,投資者在趨勢剛開始時進場便容易出現誤差,但等待趨勢確認後才行動水位已經不多。用倒後鏡看,技術分析看似容易,但在實際執行時經常太遲入場和離場,一段升幅能夠捕捉一半已經相當不錯。技術分析以往常用於一些中短期的趨勢,即由幾個月至兩三年的走勢。在過去十年,交易成本大跌,電腦的運算能力增加,孕育出除了基礎和技術兩大派以外的第三派,筆者姑且命名為蜜蜂派。
筆者認識一位在倫敦工作的交易員,他大部分的職業生涯便是套戥同時在倫敦和香港上市的滙控(005)。他早上6︰30返回公司,即香港時間13︰30/14︰30(視乎夏令或冬令時間),剛好趕上香港下午的市場。蜜蜂派的精髓就如上述套戥滙豐的交易員一般,在每個交易當中賺一些蠅頭小利,但亦能密食當三番。這就像蜜蜂每次都只是採小量的花蜜,但在來來回回間亦能累積到不少蜂蜜。
程式套戥 賺錢漸少
時至今日,已經有太多投資者以電腦程式進行套戥,這個範疇能賺的錢愈來愈少。近年開始普及的做法是從一些較為穩定的關係中賺錢,但已非零風險。例如,中石油(857)和中海油(883)兩間都是油公司,業務相近,影響一間公司的因素多半亦會影響另一間,所以邏輯上兩者短期的股價表現理應相近。如果在無特殊的原因下,中石油升2%,而中海油只升1%,蜜蜂派便會買入中海油,沽空中石油,這種做法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能賺錢。不過,如果中石油有大量高層人士變動,兩者的股價表現便未必同步。這種炒家一日能輕易地有上百項交易,而且持貨的時間相當短。這項做法在美國頗為普遍,因為當地的股市流動性強及交易成本低。同類做法在香港則受印花稅限制,令誘因大減。
另一種做法是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監控是否有大戶入貨,然後搶先在他們下的盤左右價格前行動。漸漸地,有些大戶發現他們下的盤要分開兩三次才能完全被執行,所以他們亦開始隱藏自己的行蹤,以免被別人搶先行動。一個電腦程式可能在短時間內能賺錢,但慢慢被對手破解後便會開始失效。結果,這變成了雙方在電腦程式上的競技,以及電腦連接交易所系統在速度上的比拼。
此外,市場上還有大量以電腦推動的高頻交易系統。這種交易模式對速度的要求相當高,基本上不可能用人手。這些電腦程式皆有其危險性,一旦電腦出錯,其後果可能會是災難性。早前的光大證券錯盤則盛傳是山寨高頻交易系統出錯,光證的職員要拔掉電腦的插蘇才能停止該程式。當愈來愈多人用電腦程式交易,閃電暴跌(flash crash)的機會便愈來愈高。如果一個程式錯誤地下了一個極大的沽盤,這便會觸發其他程式沽空。有不少程式炒家以高槓桿將利潤放大,所以就算閃電暴跌只是短暫出現,他們依然有機會一鋪清袋。
炒股搵食 訊息秒計
科技的發展和低廉的交易成本顛覆了我們一些以往的炒股模式。股票市場起初建立的成因是為公司籌集資金和分散風險。投資者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令市場高度有效率。以前,公司是以郵寄方式公布業績,一個郵差會在兩三個小時內走遍整個金融區,逐一將財務報告交予分析員。今時今日,分析員是在電腦面前等着業績,不斷refresh郵箱和該公司的網頁,然後第一時間將消息通知交易員。現時的情況是有大量人不再從事實體經濟的生產,而在股票市場上尋找機會,以致市場反映訊息的速度是以秒計。
技術分析泛濫,而蜜蜂派開始做電腦程式上的比拼,追求連線的速度。無論市場和科技如何演變,一些人類的基本特性,例如貪婪和恐懼,以及一些預測上的錯誤,例如下錨偏差(anchoring bias)依然會存在。作為投資者,我們正是要牢牢捉住這些機會。散戶最大的贏面就是以基礎分析買入一些兩三年的轉型「故事」,因為他們有本錢去等。
淺談投資派別的演變(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