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1 January 2015

瑞郎的當年今日

瑞士法郎急升令不少交易商,對沖基金及銀行輸錢是眾所周知之事,但原來匈牙利和波蘭有些國民貪利息低,做按揭時用瑞郎而棄歐羅,不幸地贏粒糖輸間廠。《警訊》教我們便宜莫貪是對的,警察果然不負慈母之名。在短短三個月內,瑞郎發生了兩件大事,而兩件事都是相關的,值得一談。
去年11月,瑞士國民就瑞郎應否有兩成黃金作後盾進行投票。在2000年前,瑞士央行在憲法規定下有四成以上資產為黃金,形成一個半金本位制度。
購買力跑到鄰國
瑞士多年來財政穩健,量入為出,長期以來經常賬都有盈餘,瑞郎因此成為了避險貨幣。在2000年後,瑞士廢除了這項憲法,按華盛頓協議沽售黃金,所以黃金現時只佔央行7%至8%的資產。有政黨便因此倡議央行應最少有兩成資產為黃金,而且所有黃金都應在本國保存,但此議案卻遭78%的選民反對。
不過,就算在2000年以後,瑞郎的購買力依然保持得不錯,因為瑞士依然嚴守財政紀律。黃金並非保持幣值堅挺的必要因素;事實上,人民幣起初亦沒有黃金作後盾。
瑞士小國寡民,人口與香港相若,由東到西(蘇黎世到日內瓦)只需坐4個小時火車,大量避險資金對經濟的壓力頗大。幣值強其實不僅僅是打擊出口,連本土消費亦大受牽連,而後者是經常被人忽略。在2011年9月,央行決定入市將瑞郎兌歐羅維持在1.20的目標,一直至2015年1月。在這段期間,我恰好在瑞士居住。
由於當時瑞郎強勢,以蘇黎世為例,當地居民只要駕車一個小時到德國境內,購物基本上便打六折。每逢星期六,只要到了兩三點,位近瑞士邊境的德國超市內的肉類和海鮮便會被一掃而空,大量的購買力由瑞士走到鄰近國家。
央行干預早有前科
其實瑞士央行干預滙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瑞郎早在1978年10月已經跟德國馬克有0.80的兌換目標。當時的情況跟現時相似,美國滯脹令大量資金湧入瑞士,瑞郎在1977至78年間升值三成。
央行曾經對外國人的瑞郎賬戶每季收費,但無阻其升值勢頭。央行當時便買入外滙賣出瑞郎,令基礎貨幣擴大,通脹由78年的1%升至81年的7%,即是以通脹換取經濟增長。
後來,當美元在81年轉強,瑞郎的升值壓力減,央行便在82年停止干預。坊間的評論指瑞士央行的政策變動是因為歐洲央行可能會大規模買入國債,但較少人提及目前的美元強勢。如果美元重新變會避風塘,當然能海納百川。
央行在過去三年多買入了大量歐羅資產,而央行的資產已經高達GDP的八成,冠絕全球。日本央行的資產亦只為GDP的六成,而美歐英僅為兩三成。
如果歐洲央行進行QE,而歐羅受壓,瑞士央行必將蒙受損失,惟有現在斬手指離場。瑞士央行在國內其實已經承受不少壓力,干預滙市永遠都只能是暫時性措施。如果要來個賽後檢討,我認為央行已經審時度勢得相當不錯,瑞士國民真是有福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