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January 2015

QE非解決通縮靈丹妙藥

一如所料,歐洲央行上星期正式啟動QE,並將每月買入600億歐羅債券,最少維持一年半(至2016年9月)。這次QE金額略高於市場預期,並且無確實的完結日期,力圖將通脹推至2%的中期目標。另一方面,央行只按各國的資本比例買債,而且只分擔兩成潛在損失,在結構上有些先天上的弱點。平衡上述兩點,整體上這次QE依然是好消息。問題是,大家講QE已經講到口水幹,但通脹預期仍然拾級而下,這反映歐洲央行的公信力是「有限公司」。
QE最大的作用是在金融體系快將近倒下時注入大量流動性,免去系統性崩潰的危機。這在2008至2009年相當有用,但QE畢竟並非萬能。如果經濟基本上已經在復元當中,屆時進行QE只能加快復蘇的步伐。但如果想以QE力挽狂瀾,扭轉經濟走勢,則未免有點困難。
視乎能否推動M2上升
環顧過往其他央行的經驗,QE成功與否主要視乎央行能否以此推動M2上升,將經濟由通縮中拉出來,而要M2升的先決條件則視乎家庭及企業對貸款的需求,以及銀行的放貸能力。歐洲的金融市場不及美國發達,銀行依然是融資的主要管道,所以上述兩點更為重要。
由於歐洲的經濟方始回穩,家庭及企業理應不會大幅增加負債。有幾點是值得留意的:
1. 歐洲2014年的GDP增長約為1%,個人收入的增長依然很低。
2. 失業率11.5%,國與國的差別較大,德國僅為6.5%,意大利及西班牙則高達13.4%和23.7%。
3. 樓價在2012至2013年下跌,在2014年回穩,連西班牙這個重災區亦開始見底。
4. 家庭負債為可支配收入一倍,略較美國低。
5. PMI在1月升至52.2(12月為51.4)。
歐洲經濟前景堪憂
另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漸漸開始修復過來,但是要大規模放貸依然有難度:
1. 歐洲銀行的資產相對權益由2007的18倍跌至13倍,而監管上的新限制,也令銀行難以增加槓桿。
2. 在10月的央行資產質素及資本壓力測試當中,銀行的資本缺口為90億歐羅(主要是意大利及希臘),整體上不算高。
3. 銀行業的貸款對存款比例依然略高(約100%,當中法國及意大利較高)。
4. 低息環境令息差收窄,減低銀行放貸的誘因。對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銀行而言,QE有助減低融資成本,所以對息差的負面影響相對較低。
由此可見,要推高M2實在不容易,QE並非解決通縮的靈丹妙藥。
歐洲失業率高達11%,足見其產能是如何過剩,而且各國過往幾年的政策亦未能成功推動增長。歐洲前景堪憂,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