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4 May 2015

大笨象遷冊有「扭計」嫌疑

近來滙豐控股(00005)新聞不斷,疲弱的股價開始有起色,連大笨象亦有翩翩起舞的時候。現在坊間有關滙控的報道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①擬出售低回報業務;②考慮遷冊至香港;③英國零售業務將要在2019年前分隔。滙控第一季業績平穩,稅前盈利按年微升4%。要推算這隻大笨象會跳舞多久,便要從上述3點着手。
出售偏低回報資產
首先,龐大的環球企業基本上每隔數年都會出售一些股東回報過低的業務。坊間盛傳將出售的3項業務分別為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三者合共佔滙豐risk weighted assets的7%,2014年稅前虧損為1.4億美元。滙控第一季股東回報為11.5%,但出售上述業務的幫助畢竟有限,對將近2000億美元的市值影響相對較微。
其二,滙控考慮遷冊的舉動大有「扭計」的嫌疑,企圖在分割英國零售業務時有更多「着數」。管理層堂皇地指考慮遷冊是基於股東壓力,因為英國的銀行徵費自2011年推出以來已經上調了8次,蠶食集團的盈利。在剛剛的年會上,有高達四分之一的股東就管理層薪酬投反對動議,滙控如果真的回應股東訴求,管理層理應先減減人工再說。
遷冊還有種種技術上的困難,滙控在70多個國家的銀行牌照都可能要重新申請。另外,金管局現在只有約700人,如果要監管整個滙豐集團,細看她在各國的Basel 3 Internal Model,便必然要大幅擴充。滙控的資產負債表已經是香港GDP的8倍,萬一有什麼「冬瓜豆腐」,絕對是too big to fail。
撇除這些技術上的困難,滙控遷冊至香港亦有其好處。怡和在1984年中英談判時遷冊百慕達,一則是減低政治風險,二則是避開華資的狙擊。常言道:「官字兩個口」,商人是鬥不過官的。在英治時期,滙控是半官方機構,而滙控在1992年收購Midland Bank後便遷冊至英國,在20多年後風水輪流轉,滙控反而被英國的監管機構處處限制。
既然留在英國「無着數」,倒不如遷冊至香港,納下投名狀,主動向中央投誠。早在2006年,滙控已經明言希望在內地上市。內地股市估值高昂,錢多人儍,如果能在上海集資幾百億人仔,滙控便會有本錢在內地重拳出擊,擴展業務。
依筆者愚見,滙控正在中英兩國之間遊走,看看哪一邊條件豐厚,然後再討價還價。反過來看,內地金融機構如果有滙控做盲公竹,走出去亦事半功倍。在過往30個交易天,滙控每天平均成交量為24億元,僅為大市成交的1%至2%;在內地資金「暴力式炒股」的格局下,引入這些內地股東比任何集團重組都更能改善股價表現。
分隔零售仍可講價
其三,分隔英國的零售業務其實頗為複雜,坊間初步傳出的方案是將零售業務的總部搬去伯明翰。滙控如果把零售及投資業務分隔,這不但會增加成本,投行業務的融資成本亦會上升,令整體的股東價值下降。監管機構初步的口風是兩項業務要有獨立的資產負債表、管理層及董事局。滙控已經明言,不希望失去零售業務的資本調動及派息的控制權。由於相關法例的細節尚未定下來,滙控相信尚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滙控在英治時期能夠在香港茁壯成長,與其無孔不入的政經網絡大有關係。手段高明的大笨象遊走政商之間,當然毋須「揸支槍,去打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