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0 June 2015

印尼需要外部力量幫助發展

治理一個城市跟治理一個國家是兩碼子的事。當印尼總統佐科維(Jokowi)走馬上任時,人民及國際社會都對他有莫大的期盼,但大家似乎忘記了他只不過是管過兩個城市而已。佐科維受歡迎是因為他經常落區聽取民意(不是乘坐「堅離地巴士」),並且在社區推動改善民生的一些工程;但是治理一個擁有二億五千萬人口的國家,必須靠制度和政策。印尼作為東南亞的大阿哥,其經濟發展是個大議題,因此本欄將一連數星期漫談印尼各方面的變革。
隨着國際資金流入放緩,滙價回軟及油價下調, 印尼經濟開始放慢腳步。佐科維的如意算盤是削減燃油補貼,將騰出來的預算投資在基礎建設,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印尼的基建落後,連首都市中心的行人路亦破爛不堪,筆者走路時也要小心留神。雅加達亦沒有地鐵,大家都只能駕車上班,令交通異常擠塞。日常生活的不便都是小事,但印尼是萬島之國,要靠大量基建將這些分散的島嶼串連起來,才能產生協同效應。另外,印尼如果要由側重農業及資源礦業,漸漸過渡至工業,便必須大幅改善基建及相關配套。
基建及配套須大幅改善
原理上,由於印尼的起步點低,每月人均收入折合僅約為2200港元,搞基建推動經濟理應不難。問題是,印尼本身資金有限,如果沒有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的過程便將會更漫長。相反,新加坡對外資的態度截然不同。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面對英國撤軍及失業率高企等問題,令李光耀急切地需要外商投資,並創造就業。李光耀早期經常往發達國家會晤大企業的行政人員,向他們講解新加坡的狀況。新加坡亦成立了一個部門專門,幫助外國投資者一站式處理牌照及配套問題,又給予他們稅務優惠。李光耀高薪養廉,法規清晰,平衡了工會的力量,積極在各方面配合投資者,保障他們的利益。在初期,新加坡對外資來者不拒,到後來才漸漸提高要求。
印尼吸納外資的魄力跟新加坡差太遠了。印尼有二億多人,理應是東南亞的大哥大。隨着印尼在過去十年從金融風暴恢復過來,經濟受惠於商品牛市,社會漸漸瀰漫着一股排外的情緒。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靠外資,毋須看其他國家的臉色,這種態度對不少外資而言都是難以理解的。例如外國人在金融業工作須監管機構審批;又如印尼正考慮要求外國人必須懂得印尼語,並要通過語言考試;再如印尼不理會國際社會反對,堅持對來自澳洲及巴西等國的毒販執行死刑。印尼一方面希望外資企業落戶,但另一方面卻未能跟國際社會接軌。
除此之外,印尼批核牌照的速度太慢,令外資做生意非常不方便,連一些簡單的金融產品等審批亦隨時要等大半年。理論上,印尼是成立了一個部門(BKPM)一站式地幫助外資申請牌照。問題是,政府的各個部門依然各自為政,尚未簡化申請牌照的程序。就算外資取得全國性的牌照,在地區層面依然可能遇到不少阻滯。再者,BKPM暫時只是幫助四分之一的行業處理牌照問題。換句話說,BKPM仍然未能有效統籌各個部門,效率仍有待改善。
印尼人雖然友善,待人坦誠,但說到做事,執行力並不是他們的強項。
漫談印尼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