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4 February 2016

股市到底有幾平?

從前,農場裏面有一隻雞,農夫每天都會餵它食一些榖粒,把它養大。久而久之,雞每次見到農夫便認為自己有穀粒食,直到有一天農夫把它養大後劏了來吃。這便是著名的羅素的雞的哲學迷思。同樣地,恒指在過往每一次跌至10倍市盈率時都是長線買入的時機,但這又是否代表現時的恒指很抵買?
國進民退令經濟失活力
香港在1973至1974年、1982至1983年及1989至1990年時的經濟發展迅速,而在1997至1998年及2008至2009年則受惠於內地經濟崛起, 因此企業盈利的長遠增長不會太差。時移世易,如果這些因素都不復再,10倍市盈率便只是略為便宜,而不是非常便宜。例如,盈利增長不俗的美股便有15倍市盈率,但基本上是零增長的歐洲則只有12倍。
股市在大跌後略為反彈,早前沽空者暫時獲利離場,這其實都是意料中事。就中港股市而言,筆者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企業負債高及股本回報不斷下跌,因為這會令盈利下調。有鑑於此,目前的估值僅是略為便宜,而並非十分便宜。有不少優質股及負債較低的股份都只不過是返回股市暴升前(即2014年中至2015年頭)的價位。
一年前,投資者依然對國企改革有點兒憧憬,而現在則是夢醒時分。如果期望目前的反彈能持續下去,則未免太過樂觀。
內地銀行業1月份的貸款大增,因為國家希望以資金挺住,讓經濟不至於崩潰。這些新增貸款絕大部分都是給了國企,而國進民退的後果就是企業的股本回報一直縮。貸款增加得太少固然不成,但增加得太多又怕會為下一個資產泡沫埋下伏筆。
既然內地銀行業基本上是姓黨,政府原則上是可以小心翼翼地用貸款調控經濟,因此經濟短期內並不至於會出什麼大危機。
不過,一旦有大量民企破產,政府基本上有兩種做法:1)讓它們破產;2)幫助國企以低價接管這些公司。前者容易引發信心危機令情況失控,而後者則會令經濟的生產力停滯不前。由於前者的風險太大,中央多半只能選後者。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摸着石頭過河,讓經濟漸漸市場化,但是過去幾年的國進民退卻令經濟失去活力。中央雖然可以化解短期內的經濟危機,但卻肯定避不過要迷失幾年的終局。
保留一點現金方為上策
在這樣的市況當中,要食糊便應買入資產負債表穩健及股息高的藍籌股,但是穩陣的公司又並不特別便宜。例如,長和(00001)有將近一半盈利來自歐洲,中國業務比重低,集團整體負債不高,而且經營的業務現金流不俗。它們收購英國及意大利的電訊資產的建議仍待歐盟委員會審批,但一旦通過則應該會對股價有利。為了獲取監管機構的支持,反駁收購會造成壟斷對消費者不利的論述,長和提出凍結電話費5年。該公司的預測市盈率為10至11倍,NAV折讓約為35%,股息率大概為3厘。這樣的估值既不高,但亦非很便宜。
再舉一例:中國海外(00688)作為龍頭國企,有國家的資金祝福,肯定能夠度過任何難關,而且還大有機會在危機中低價吸納資產。內房現時的庫存約為10至12個月,就算國家有新措施刺激一下,去庫存仍然需要好一段時間,而毛利率亦大有下降的風險。中海外的NAV折讓約為25%,估值亦是既不高,但並非很便宜。
就目前的市況而言,保留一點現金方為上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