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4 April 2016

安邦續收購 內銀仍陷困

安邦繼早前放棄收購酒店集團 Starwood之後, 上星期便宣布收購安聯集團的韓國業務。韓國雖然佔安聯亞洲的保費的四分之一,但接連錄得虧損。韓國業務對安聯而言是件雞肋,它現有保單的平均保證回報率為4.4%,在現時的長期低息環境下唔蝕都偷笑。另外,安聯的總部在歐洲,整個集團的資本比率要用頗為嚴謹的Solvency II來計算(簡單而言就是保單儲備要以市價入賬),令其韓國業務耗去了集團不少資本。相比之下,安邦由於無此顧慮,因此這項交易可謂對雙方都有利。
如果再退一步看,安邦在過去幾年的收購基本上分為兩大類,這便是保險業及地產/酒店業。安邦的保險業務分別在比利時、荷蘭及韓國,而這些都是以賺息差為主,在本質上跟銀行的分別不大。安邦早前亦向美國的Fidelity & Guaranty Life提出收購,並正等待監管機構審批。這間公司是以賣年金為主,亦是一間賺息差的公司。安邦雖然能藉着上述的壽險業務控制大批海外資產,但外國的監管機構及條例較嚴,未必能能讓安邦盡情發揮。
另外,安邦特別鍾情酒店及房地產是因為這些資產有yield,能支撐其核心保險業務。同樣地,安邦有大量保單是以銀保渠道銷售,因此投資民生銀行亦對其保險業務有幫助。這一系列的收購其實都有助安邦增加其可投資的保險資金,進一步做大做強。
壞賬消化需時
話說回來,當年轟動一時的佳寧集團,其掌舵人陳松青的背景亦是撲朔迷離,讓人誤以為他背後有龐大資金,但其實佳寧集團只是靠一大堆債務建立起來。同樣地,安邦如此享負盛名的公司,其背後股東及資金來源卻相當隱密,是否存疑則留待讀者判斷。
另一邊廂,中央試圖幫助內地銀行走出困局的各種辦法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功效不大。內地當年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時將1.4萬億壞賬從銀行體系移除,而當時的貸款總額亦不過是7萬億元左右。時至今日,內地的銀行貸款已經增加了二十幾倍。日本的壞賬率在高峰期時為8%至9%,如果以此為標準,現時的壞賬隨時是當年的8倍。
上一次的壞賬在內地經濟騰飛時期尚且要處理十幾年,這次必然會更慘烈。假設內地真實的總壞賬為12萬億元,恢復率則為50%,實際損失便為6萬億元。如果壞銀行能承擔當中的一半,銀行體系再承受剩下的3萬億元,這便相當於核心一級資本的28%,即是核心一級資本率跌至8%左右。如果整個銀行體系的資本跌到這個水平,屆時中小型的民營銀行便可能會發生擠提的情況。若然如此,中央銀行只能指派大型的國營銀行接管這些銀行,將銀行業進一步國有化。
債轉股實效有限
坊間現時熱烈討論的「債轉股」方案聽似很有道理,但是就算銀行以債換股取得了控股權,他們並不會有各行各業的實際營運經驗,因此筆者認為,銀行必然要將股份轉售予相關行業的國企。股票的風險加權(risk weight)亦太高,反而會拖低銀行的資本比率,令銀行難以持有股份。當銀行進行「債轉股」的手術時,銀行便要將相關資產減值,所以「債轉股」的過程只能緩緩推行。
從規模的角度看,一萬億可能只是所有壞賬的九牛一毛。綜合上述因素,「債轉股」這一招的實際作用應該有限。內銀股的市賬率僅為0.7倍,豈會事出無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