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6 April 2016

安邦瘋狂擴張背後的推理

安邦最近提出以140億美元收購國際酒店集團 Starwood,但卻在臨門一腳收回建議。有媒體指這是由於收購會令安邦的海外投資超過15%的上限,未必會得到內地保監的祝福。安邦頻頻在國外進行收購,並且在國內的股票市場上亦蹤影處處。在2004年進軍財險及2010年涉足壽險的安邦堪稱是後起之秀,但其資產的增長幅度卻快得驚人。除了有紅二代的優勢之外,安邦的崛起還有些什麼竅妙?事先聲明,筆者並無任何內幕消息,下文只是靠看報紙及經驗推理出來,跟讀者分享。如若有偏差,望見諒。
靠萬能險膽博膽
營運一間保險公司有多種不同方式,而怎樣營運則視乎股東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是以谷大保費收入為目標,在內地只需賣一種產品便可,這就是萬能險。萬能險(universal life)基本上是一種儲蓄產品,在市場上的保證回報普遍為3.5%,而實際的回報一般都是在此之上(例如5%)。壽險公司拿了保費以後一般都會買些定息資產(例如優質債券);假如債券的回報為6%,而付給投保人的息率為5%,保險公司便賺了1%的息差。不過,這尚未計及保險公司的銷售成本(例如給代理人、銀行或網上平台的佣金)及其他營運成本。換句話說,如果投保人的回報為5%,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便隨時要6%至7%才能回本。
一般而言,萬能險的利息回報都會較銀行存款為高,這便能將部分存款吸引到這些保單上。一間公司的投資回報愈高,萬能險的回報便能愈高,而保費便能更上一層樓。原理上,這等同銀行以高利率吸引存款,只不過銀行存款的流動性較萬能險高。因此,萬能險保費的高低基本上視乎壽險公司是否夠膽火中取栗,優質的債券是難以有6%至7%的回報。一旦壽險公司將萬能險的息率下調至較為理性的水平,新單銷售幾乎肯定會大跌,而舊單亦會大量斷供。安邦的資產得以在幾年內大增,這或多或少都是靠萬能險膽博膽博回來的。
好了,一間已經資不抵債的保險公司能否繼續營運下去?答案是可以:只要銷售不斷增長,壽險公司便會有新資金回籠,然後這些新錢便能應付到期要贖回的舊單。在資本方面,有些資產並沒有明確的市價,而儲備亦是建立在一連串的精算假設之上,找一些有創意的會計師及精算師來化化妝是一個辦法。就算此路不通,股東亦能舉債注資(詳看下文)。壽險公司是基本上不會像銀行般發生擠提的情況,除非銷售急跌或投資接連失利,否則就算公司是龐氏騙局亦能支撐好一會兒。
股東可舉債注資
另外,《紐約時報》的報道指安邦由37間公司持有其93%股權,但關於這37間公司的公開資料不多。此舉有兩個可能性:一、幕後股東不希望身份被顯露;二、幕後股東充大頭,自2004年至今的注資其實在背後是靠以大量舉債來進行的,然後再以繁複的公司結構將此隱藏。換句話說,壽險公司本身的償付比率的高低是毫無意義,因為注入的資本可能是靠舉債得來。這批人藝高人膽大,以最少原始資本持有最多資產,然後再從資產升值大賺一筆。坊間有評論將安邦跟畢非德的 Berkshire Hathaway相比,但安邦眾人一身都是膽,面對諸多掣肘的畢非德又怎能跟他們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