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7 April 2016

沙地轉型 最缺人才

香港真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地方。筆者周日翻看新聞,看到《明報》訪問打算離港發展的沈旭暉,當中沈教授有一句話相當到題:「中國需要香港,但是否需要香港人,那是另一回事」。才子蕭若元曾把香港形容為「租界式的繁榮」;這片土地採用了一個相對開放的制度,強調法治,並擁有大量從國內南下的人才,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中大放異彩。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既然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已經漸無立足之地,我們或許應該志在四方,外出闖闖。香江英杰,努力努力。
外國有評論將迪拜比作中東的香港。迪拜在過往20年努力發展金融及航空等行業,減低經濟對石油的依賴。迪拜的成功成為了其他國家的仿效對象,沙地阿拉伯就在剛剛的星期一勾劃了未來的宏圖大計(Saudi Vision 2030)。
沙地的算盤是出售少於5%國營石油公司的股份,而公司估值約為2.0至2.5萬億美元,亦即是套現1000至1250億。沙地最終打算成立一個2萬億的主權基金,希望長遠而言能以投資收益取代石油,甚至豪言2020年已經毋須依靠石油。從美國的角度而言,當頁岩氣佔其能源比重愈高,沙地作為產油國的重要性便愈低。如果沙地大舉在海外投資,美國反而會大為得益。
好了,先假設沙地真的有能耐成立一個2萬億的主權基金。從宏觀的數字看,沙地去年的收入為1630億,當中有約八成收入來自國營石油公司,亦即是1300億左右。換句話說,基金起碼要有7%回報才能維持去年的收入,這在目前的低息環境下相當困難。在支出方面,沙地去年花費2670億,而經濟顧問估算當中有約800至1000億的開支用不得其所。沙地最近亦削減水、電及油價的補貼,並正研究對奢侈品開徵VAT以改善財政狀況,但明言所有財政措施將針對最頂層的有錢人,絕不會影響最底層的三成人。沙地去年的財政赤字為980億,如果油價不回升,就算開源節流亦不容易收支平衡。
推出特區及政策優惠
沙地經濟極度依賴石油是人所共知之事,他們在過往幾十年未能擺脫石油當然有其原因。其實,香港及迪拜之所以成功,一大原因肯定是人才,前者受惠於內戰及文革時有大量國內的精英南下,而後者則有大批頭腦靈活的英國及印度人。迪拜商界很多時是阿聯酋人負責出錢,而英國人則主管日常的營運,例如阿聯酋航空的第一位CEO便是英航的前高層,金融業的高層大多都是英國人,而下層的藍領工作則主要是印度人。另外,迪拜亦在城市中劃出大量特區,用不同的制度、法規及政策優惠吸引各行各業的公司。這其實跟新加坡亦很相似。
沙地是一個有3000萬人的國家, GDP全世界排第20名(僅次瑞士),規模遠較香港及迪拜大。他們早在2006年便曾打算轉型為金融中心,並劃出一幅土地興建有59棟大樓的金融區,但這最終亦只淪為大白象工程。沙地轉型,最缺人才。政府就算有宏圖大計,如果無執行的人才,最終亦是枉然,能否從歐美吸引相關的專業人士到沙地將會是轉型成敗的領先指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