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May 2016

高盛平民化

高盛去年收購了通用電氣的網上銀行業務,並於早前正式將其納入GS Bank。高盛的私人銀行出名是門檻高,但其網上銀行的最低存款額卻僅為一美元,讓這個高不可攀的品牌頓時變得平民化。在2008年時,市場謠傳監管機構曾鼓勵高盛收購Wachovia,但其後高盛則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收購一事便不了了之。坊間的評論主要認為高盛是藉上述收購來應付新的監管條例,因為零售存款的黏性較資金市場高。
不過,投資高手在進行收購時往往都是一舉數得才會出手。此舉美其名是在調整其融資結構,但實際上是反映高盛已經技窮。
購通用網銀開拓財源
首先,高盛有將近8600億美元資產,而收購得來的網上銀行只有「區區」160億美元存款。此項收購就算有幫助,在整個高盛的層面而言根本是不值一提。其次,網上銀行的零售存款黏性較高是有待商榷。現時美國零售銀行的存款利率為0.1%,而高盛的網上銀行則提供1.05%的存款率。網上銀行不如普通的零售銀行方便,而它們只能靠提高存款息率吸引存款。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一批存戶亦會快人一步提錢四散。因此,零售存款並不見得比其他的資金融資優勝。
高盛的業績慘淡基本上是人所共見。如果將2015年的收入跟2007年相比,高盛的收費業務(投資銀行及資產管理)的收入基本上保持不變,股票業務則下跌近三成,而FICC則大跌55%。
與此同時,高盛雖然削減了員工薪金的比率(由43.9%減至37.5%),但是其他成本卻因為監管環境而上升。從資本的角度看,雖然高盛的股東資金幾乎翻倍,但是資產負債表的規模還是跟2007年時一樣。換句話說,高盛的槓桿較當年減半,盈利亦將近減半,股本回報率由2007年的29%,下降至2015年的8%。
在過去幾年,高盛的兩道板斧不外乎是換走身價昂貴的老鬼,換入年輕的新血以減輕開支,以及自2012年起回購14%的股份,但這些都顯然並非長遠之策。
高盛的收入在可見的將來都沒什麼增長動力,而網上銀行則是金融業內少數尚有增長動力的範疇。收購通用電氣的網上銀行正好讓高盛試試水溫,尋找一些新方法來推動盈利增長。如果本業是有利可圖,又何須花精神力氣涉足其他範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