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5 May 2016

新舊經濟同觸礁

在過往幾年,內地股市基本上有中央的put option祝福,一旦指數下滑到某個水平,民眾開始鼓噪不安,政府便會「放水」穩住經濟;但在「權威人士」的評論文章後,這個put option含金量便大為失色。長遠而言,強調供給側改革和去槓桿當然是好事,但亦意味短期內的金融系統性風險增加。換句話說,如果以往在20000點是安全的話,現在可能要在17800點水平才穩陣。
謝清海早前稱今年為2008年海嘯後最差的一年,估算內銀的實際壞賬率逾10%,IMF估計為15.5%,中信里昂則認為高達15%至19%(即潛在損失6.9至9.1萬億元)。中央如果於2009年時出手管一下還是控制得了,現時壞賬規模太大,恐怕已藥石無靈,只能像失戀一樣用時間去治療。恒指今年預測市盈率為11倍,滬深300撇除內銀股的市盈率為16倍,MSCI中國撇除內銀股的市盈率則為14倍。現估值說不上是一個很穩固的底,最麻煩的是分析員不斷調低盈利預測,令未來6個月的市況相當難預測。
另外,中行及招行相繼打算把部分壞賬證券化打包出售。這雖然能移除壞賬,但銀行亦要提前將損失實現,把一些原本是垃圾的壞賬證券化亦不見得對投資者很吸引。因此,證券化極其量只能以小規模緩慢地進行,絕不足以扭轉大局。
舊經濟固然舉步維艱,新經濟亦不見得有多好。筆者印象中的新經濟公司是估值高但現金水平低,要不斷「撲水」進行投資。美國的非金融類別公司現時持有1.7萬億美元現金,單是五大科技股已佔5000億美元,連這些龍頭科技公司也找不到太多合適的投資機會。有調查指出,73%的矽谷創業家認為我們現正處於一個科技泡沫當中。
合適投資難尋覓
美國早前有調查顯示,47%民眾要靠借錢或變賣東西來應付區區400美元的緊急開支。除了反映美國中產生活依然困苦,亦預示銀行以外的個人貸款潛力何等強勁。
Lending Club曾經是投資者寵兒,但現股價卻僅為高峰期五分一。該公司接連出現內部監控失誤,先是出售不符合要求的貸款予機構投資者,後是行政總裁沒有披露潛在利益衝突。Lending Club起初為求增長,引入不少機構投資者承接貸款。當機構投資者開始懷疑時,增長模式便可能頓時斷絕。科技公司在追求增長以推高估值的大前提下,有多少家公司的營運模式是長遠地可持續呢?
傳統經濟無起色,新經濟的問號又愈來愈多,刻下是否現金為王才穩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