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August 2010

成功乃失敗之母

聶歌信山道地皮以104億元售出,有分析員估計地產商要平均呎價高達3萬元才能收支平衡。最近筆者友人賣出持有多年的太古城單位,呎價竟達1.3萬,實在令人撟舌難下。過去數月,樓市炒風已經由豪宅蔓延至中小型樓宇,加上愈來愈多人認為香港樓價再也跌不下去,令筆者深信樓市經已升至「水尾」。

閒話過後,是時候言歸正傳。現時香港不少行業都北望神洲,連打工仔也要經常北上,但是為何一眾香港地產商在內地發展的步伐卻是如斯緩慢?

新鴻基(016)的股東資金足足是中國海外(688)的五倍多,每年收租「收到手軟」,但依然不能衝出香港,在內地佔一席位。香港地產商富可敵國,財務狀況良好,彈藥充足,理論上在內地發展應該「錢途」無限。在此,筆者嘗試淺析當中原因。

遊戲方式 中港不同

首先,香港地產的遊戲方式跟內地不同,香港是以價為主,但是內地卻以量取勝。香港實行高地價政策,土地供應不多,所以地產商賣樓都善價而沽,有時侯賣很多單位,有時侯卻不賣。
相反,內房股在經營上一般都以量為主,地產商大多都不斷買地,不斷賣樓。恒基(012)和新鴻基雖然在國內的土儲不少,但是因為賣樓速度慢,所以增長步伐遠遠不及內地發展商。其他北上的地產商如瑞安房地產(272)和新世界中國(917)的賣樓速度也經常為市場詬病,因而NAV折讓一直較大。


在速度上,香港地產商明顯地慢三拍,未能充份把握內地樓市升勢。
香港地產商除了捕捉周期以外,實在較難在國內以便宜的價格買地。在國內做地產生意,香港地產商除了對地區不熟悉之外,政冶關係也較弱。雖然中央政府以政策鼓勵公平競爭,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實際上地方政府的權力往往較大,不會輕易容許香港地產商進入他們的圈子。

官商合拍 無謂冒險

相對上,香港就簡單得多。跟香港政府達成共識遠比跟國內地方政府達成共識容易,因為財雄勢大的地產商是一眾退体政府高官的俱樂部,這是公開的秘密。用錢能夠解決的問題對地產商來說不是問題。論地產的「營商環境」,香港實在遠比內地優勝得多。既然如此,又何須北上?

再者,現時香港主要的地產商都是六、七十年代起家,在八、九十年代的升浪中茁壯成長。某程度上他們已經賺夠上岸,不須拼搏冒險,每年豐厚的租金足以讓他們家族幾十代後人當二世祖。香港地產商實在沒有誘因轉戰大陸,闖一番新天地。相反,國內地產商,尤其是民企,都是以「膽搏膽」起家,經營上遠較進取,這從它們的負債比率中便能充份地反映出來,所以甚少香港地產商有魄力能跟民企一較高下。

俗語有曰:「失敗乃成功之母」,筆者認為成功也是失敗之母。香港地產商由於在過往幾十年太成功,現時已經漸漸失去了以往的拼勁,在內地發展得較為成功的除了恒隆(101)和瑞安房地產之外便寥寥可數。長遠而言,筆者更鍾情內房股,現持有中國海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