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8 September 2010

打醒十二分精神

在MBA的教科書裹,自由市場比計劃經濟能更有效分配資源,民企在理論上也應比國企更有效率。然而,上述的定律卻未必適用於中國。事實上,過去兩年中國的大勢都是國進民退,國企相對民企甚至有估值溢價,這正是徹徹底底地否定了書本上的理論。那麼,股市中的下一浪到底是由國企還是民企領頭呢?

第一個國退民進的大浪潮是在1998至2002這四年間。當時的國企普遍虧損,國退民進可謂為勢所逼,國家繼而在短時間內作出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此以後的好幾年,尤其在自2005年之後,民企繼續在中國經濟增長的狂潮中拙壯成長。當中有不少藝高人膽大的企業家把握機會乘勢冒起,創造了股價上升好幾倍的神話。

前行兩步 後退一步

2005至2007年的大勢是國退民進,而這在2008至2010年卻變成國進民退。民企以膽博膽在好景時迅速冒起,但是國企在逆景時又憑着雄厚的資本東征西討,大家只要看看今年上半年有多少「央企地王」便可略知一二。

在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新三十六條」,當中明確界定了政府投資的範圍。基本上,一切和國家安全有關的行業,例如電訊、能源、金融等,都以國企資金主導,並不開放讓民企參與。中國的發展模式往往都是前行兩步,後退一步。在清楚界定了國企的定位之後,筆銘認為中國將重返國退民進,由民間資本接棒。中央因應金融海嘯而落實的刺激經濟揩施藥力漸退,加上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累積了不少債務,現時「賣家當」減持國企也算合理。

因此,股市將重返揀股時期,投資者要於眾多民企中找出明日之星,這是個極難玩的遊戲。在新三十六條的大方向下,國企處於壟斷性行業之中實在「差極有個譜」。畢菲德曾經講過,我們要投資於蠢材也能營運的公司中,而某情程度上國企可謂離此不遠。相反,民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並不容易跑出,要建立入行門檻更是難上加難,投資者最終只能尋找動聽的故事,搭兩三年順風車然後換馬。

質素保證 身負國策

當然,國企也有國企的難處。國企除了要向股東交代,同時也身負國策重任,在與民生有關的議題上也有可能要讓步,華能(902)和中石化(386)等便是絕佳例子。

華能受壓於煤價上漲,但是由於政策和民生所限,華能未能完全把此轉移至用者身上。雖然華能是處於壟斷性行業的國企之一,但是在過去數年股價走勢疲弱,這正正也是身為國企的社會責任。我們買國企股時要留意國策走向,因為國企股也未必可以「長揸」。

筆銘認為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就是讓國企和民企雙互發展,而並不是依賴市場機制分配所有資源。近幾年,國企的領導急起直追,馬雲甚至認為國企現時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民企。在中央領導下,處於壟斷性行業中的國企也能不斷進步,實在殊不簡單。

從老外的角度看,中國一再否定了不少西方的經濟理論,實在令人嘖嘖稱奇。從股民的角度看,我們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膽大心細地尋找明日之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