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March 2011

港交所的三步走策略

港交所(388)上周公布全年業績,當中花了不少時間講解未來的發展路向,總裁李小加提出了港交所未來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是定位為國際投資者和國內企業的橋樑,這一點港交所基本上已做到了。不少民企千辛萬苦也來香港上市,對香港的法律制度投下信心的一票。如果黃光裕當初只是把國美(493)在國內上市,相信現時也不能施施然在獄中打官司,所有財產可能「渣都無」。歸根究柢,國內在某些範圍依然保障不足,單單是奶粉也要來香港買已可略知一二。
第二步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幫助香港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剛才談及的第一步只是以港元為基礎,但現時國內企業已能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可進行人民幣IPO。目前岸外和岸內的人民幣資金流向還是需要內地相關部門的審批,所以這一步仍須中央在政策上支持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是雙向的,港交所也會吸引外國公司來港上市,化身為外國公司和國內投資者之間的橋樑。隨着俄鋁(486)和Prada等國際知名企業來港上市,港交所可謂已經取得初步成功。
第三步則是將本港發展為全面的金融中心。當貿易開始以人民幣結算之時,便自然會產生對人民幣遠期、利率掉期等對沖產品的需求。因此,離岸人民幣業務其實有助推動香港債市和利率及衍生產品的發展。當然,這都是未來的願景,港交所目前還在走第二步。
坊間普遍認為目前的離岸人民幣存款增長雖快,但要進行人民幣IPO似乎依然不足。因應上述的三步走策略,港交所現正籌劃人證港幣交易通(RMB Trading Support Facility),讓沒有人民幣的市場人士可以買賣人民幣產品。交易通會為買家提供人民幣,而賣出股票時交易通便將人民幣收回。整個過程其實是港幣進、港幣出,所以毋須國內監管機構審批,只須香港單方面同意。
事實上,交易通未必會帶動成交量上升,因為這只是把一部分交投量由港幣轉成人民幣。當國內投資者能夠走出去,在香港買股票之時,港交所的成交方始大升。當然,債市和利率及衍生產品這些新發展也極具潛力。
港交所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和成交量有關,因此短期股價是視乎成交量,而中期則要看市場的大勢和氣氛。長遠而言,人民幣的國際化對港交所是個機遇,但當中也不無風險。某程度上,深圳前海正正是中央派來的金融刺客,反映中央對香港作為單一的離岸中心並不完全放心。
在考慮應否買入港交所作為長線投資之前,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香港和上海到底何者跑出。如果香港能夠成功發展為離岸中心,港交所便值得持有。
坊間有不少評論認為以中國之大,可以輕易地容立兩個金融中心,但筆銘則不敢苟同。金融中心向來有規模效應(economies of scale),在人民幣自由流通之後,香港和上海兩城之中必有一個倒下,這是無可避免的事。
作為香港人,我只能期望倒下的不是香港。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