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2 March 2011

為人民(幣)服務之二:貿易帶頭 金融隨後

傳統上,金融是跟着貿易走的,有貿易的地方便漸漸有金融。
香港現時的人民幣存款中約有四成是零售存款,平均每個零售戶口約有五六萬元;而企業存款則為六成,平均每個戶口則有一百多萬元。企業存款在開放人民幣貿易結算時才快速上升,所以香港發展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其實是由貿易帶頭,而相關的金融產品隨後方始興起。
其實早在200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香港等六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金額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及後,中央由2009年7月起開放人民幣貿易結算,起初只在五個城市(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和300多間試點企業試行,然後一年後再放寬至20個省市和6萬多間企業,「摸着石頭過河」地實行起來。
人幣走出去 先攻東南亞
現時中國的目標是先把人民幣周邊化和區域化,先把跟東南亞國家的貿易轉至用人民幣結算,漸漸提升人民幣在亞洲的流通量。
中國跟東南亞呈貿易逆差(因為要進口物資),但對歐美卻是順差。由於中國已經成為東南亞的重點貿易夥伴之一,所以國內進口商在買入材料時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可以選擇用人民幣結算,毋須再用美元。
此外,貨幣一般有三大用途:交易、保存財富和計算單位。當美國不斷進行量化寬鬆,各國開始對美元的長遠價值存疑之時,其實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的地位已經略略受到打擊。相反,市場目前依然認為人民幣兌美元長期幾乎是必定升值,問題只是何時升和升多少。
國內做廠競爭極大,往往利潤微薄。國內的出口商大部分支出都是人民幣,但賣出貨物後收到的卻是美元,所以人民幣升值對他們簡直是百上加斤。
筆銘認識一個企圖以衍生工具對沖外滙風險的廠家,但卻因為對這些產品不熟悉,結果反而損失慘重。如果能把廠家的收入都轉成人民幣,滙率風險自然大減,令他們更能專注本業。
不過,要注意的是,只要兩個國家使用的貨幣不相同,貿易便存有外滙風險。
國內的出口商如果支付人民幣,這基本上便是把滙率風險轉移至歐美的進口商身上。因此,只要美元和歐羅兌人民幣的滙價相對穩定,除非廠商提供一些好處,否則歐美進口商用人民幣結算的誘因並不大。
前景秀麗 短期貢獻有限
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之下,香港銀行業可以為企業提供以下服務:
一、存款:處理有關貿易的錢銀交收,但須要了解企業是否有人民幣貿易結算的需要
二、外滙兌換:金額不能多於貿易金額
三、貿易融資:融資金額不能多於貿易金額,而且只能用於貿易,不能用作其他用途,資金要被用作直接支付內地企業。
四、支票:只限同名賬戶間劃撥
五,滙款:允許於不同銀行的同名賬戶之間的滙款,調動資金,並方便結算。
簡單而言,人民幣貿易結算只是把現時一些以美元結算的交易轉至人民幣,把香港銀行中的部分港元和美元存款轉至人民幣,而銀行體系的總存款並沒有因此大增。
銀行多了人民幣存款,但要找到人民幣資產支撐這些存款卻受到不同種類的限制。儘管人民幣業務可能前景秀麗,但短期內則可能對香港銀行業的盈利貢獻有限。
下星期三,「為人民(幣)服務」系列將繼談人民幣的滙兌和清算,有興趣的讀者敬請留意。
為人民(幣)服務.之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