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9 August 2011

三十多城齊爭雄 多少能成功?


早前,內地有三十多個城市皆爭相提出要規劃發展為金融中心。雖說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國,一個省等如歐洲一個國家,但是幅員廣闊亦並不代表需要很多金融城市。內地有不少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的形象工程,在現實中並不實際。
中國現時約有175座機場,但虧錢的佔七成以上,因為興建機場已經由商業考慮變成地方官員的政績指標之一,結果當然是浪費資源。筆者希望內地的金融建設不會步機場的後塵。
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金融中心都是自然形成,而並不是靠一個市政府規劃出來。在數百年前,城市之間的遠距離貿易風險頗高,這產生了要分散風險和融資等需求,所以金融便伴隨貿易同步發展。
金融中心強者愈強
因此,歷史上大部分金融城市都是由貿易中心轉化而成。一個經年累月的貿易中心自然會滙聚多國人才,亦會有不少商業活動,這便有建立金融中心的條件。
再者,金融中心是有協同效應的。先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兩個交易所,甲交易所的交投量比乙多,投資者要買賣時便自然會到甲交易所,因為理論上甲的買入和賣出價應該較乙優勝。久而久之,投資者都走到甲交易所買賣。金融中心在道理上亦是一樣,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就算內地真的能發展到三十多個金融中心,到最終亦會被整合為三四個,而其他城市的建設便可能白白浪費。
另一個問題是金融業僱用的人數不多。以倫敦為例,整個城市有接近八百萬人口,但是金融業的僱員只有五十萬。中國現時致力保八,其目的就是為了吸納大量由農村湧到城市的人口,確保失業人數不會導致民生不穩。因此,現階段發展工業當然是更合邏輯,中國不能未學行,先學跑。說到底,金融業的最終作用是支撐實體經濟。金融業並不是你想發展就發展,並不能拔苗助長,而是要視乎實體經濟。
香港上海深圳鼎立
為了保障金融安全,中國目前的金融業依然未原全對外開放,外資銀行的市佔率簡直是低得可憐。在這種環境下要成立區域性金融中心也未嘗不可,但要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卻頗有難度。
長遠而言,筆者認為中國應該會漸漸形成香港,上海和深圳三城鼎立的局面。香港面向國際市場,同時又為資產管理中心。當資本能夠自由流通後,上海亦當然會跟香港一較高下,但在此之前亦只能專注國內。深圳則漸漸發展中小板和科技板等市場,互補香港和上海的長短。
三十多城齊爭雄,香港又豈能甘於人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