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5 November 2011

淺談馬泰保險業

筆者最近因為工作關係,花了點時間分析泰國和馬來西亞的保險業市場,在此和眾讀者分享一下。
在泰國,友邦絕對是龍頭,基本上是獨佔市場的三分之一,有龐大的推銷隊伍。當地的保險公司為了競爭,一般會跟銀行合作,令友邦近年慢慢流失一些市佔率。這些二線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曼谷,論全國的覆蓋面則及不上友邦。
由於泰國最近水災,不少推銷員足不出戶,應該會拖累今年的保單銷售增長。
除此之外,泰國保險公司有一定的利率風險。泰國的保單年期長,但是當地債市缺乏年期較長的債券。假如有一份長達15年的保單,投保人保證每年有5厘回報,但是市場上只有一些5年期的債券,5年後利息若大跌,保險公司的投資收入便會減低。
在台灣,保險公司會到美國的債市買入年期較長的債券,然後再對沖美元的滙價風險,從而減低利率風險。此舉在泰國並不可行,因為監管機構限制着保險公司的海外投資。泰國雖然最近引入風險基礎的金融監理(Risk Based Capital),但新監管條例並未能完全反映當中的利率風險。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保險公司的風險意識較高,投資相連和分紅保單比重較高。這些保單的利率風險較低,而且有一大部分投資風險亦轉而至投保人身上,對保險公司的資本需求較低。
馬來西亞的分紅保單結構跟英國和歐洲相近,分紅比例為90:10。由於馬來西亞在保險業的外資投資上限高達70%,所以如保誠和ING等外資行擁有一定的市佔率。
回教保險潛力大
講到馬來西亞,筆者不得不提回教保險(Takaful)。由於回教徒並不能收取利息,同時亦不能透過投機行徑賺錢,市面上普通的保單未必適合一般回教徒。
回教保險則將投保人和股東的資金分隔,保險公司的角色只是一個管理者,而投保人則是自願獻贈,救助其他人士。回教保險的潛在市場龐大,不少保險公司都着眼這個新亮點。
雖然泰國和馬來西亞的保險滲透率都較低,市場有一定潛力,兩個國家監管機構的風險意識愈來愈高。資本狀況較弱的公司如果不注資,便可能需要賣盤,所以未來幾年的收購合併機會應該會增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