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November 2011

港樓價回調兩成預期不變

筆者今年4月看淡香港樓市,預期調整幅度達兩成,至今立場依然不變。香港的負擔能力比率(Affordability Ratio)在過去八年平均為40%,假設收入不變,目前樓價要回調約兩成,負擔比率才返回40%。


看好的一方認為,負擔能力在九十年代長期高於40%,連100%也試過,所以樓價不至於下跌。不過,筆者想指出的是,九十年代我們買樓時是期望往後年年加人工,就算起初的負擔比率較高,但是在加人工後又變得可以接受。
香港是個開放型經濟,現在歐美經濟衰退,內地經濟亦放緩,未來12個月的薪金增長明顯有限。就算是中長期而言,香港薪金的升幅亦未必追得上九十年代。
因此,筆者認為負擔比率返回40%的假設相當合理,畢竟樓價長遠的升幅是跟市民的收入掛鈎。地產股的表現如此積弱,某程度上正是股價走在樓市之前,反映樓價可能調整一兩成。
投資成本趨升
反觀過去幾年,香港樓價上升的兩大因素是低利率和大量內地買家一湧南下,而這些因素現在亦慢慢開始逆轉。數年前,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令投資者捨棄現金,把資金投入樓市保值。他們的如意算盤是以1%至2%的資金成本(筆者印象中H按曾經低至H+65點子),賺取3%至4%的租金收入,期間樓價還有可能升值。
隨着港元存貸比率上升至86%,香港的銀行現在基本上是打存款戰,按揭業務的利潤遠較貸款於內地企業為低。目前按息已經愈加愈高,租金和資金成本的息差已經相當微薄。當樓價累積相當升幅後,先前因為低息而入場的投資者亦可能獲利離場,為樓市帶來壓力。由於加按息只是應用於新按揭,而HIBOR在未來一年又難大升,所以目前對供樓人士影響不大,又不至於令樓市暴跌。
內地今年為了打壓通脹和樓市,加了好幾次息和存款準備金,以前內地客在港掃新盤的情景已不復再。相反,近幾個月反而有不少內地客因為銀行收水而賣掉香港的物業。在政策方面,未來一兩年理應轉變不大。筆者的假設唐英年是下一屆特首,因為他得到香港大部分政商界支持,而特首選舉是個700人的遊戲,而不是700萬人。再者,香港並不缺地,只是地皮都被地產商囤積起來,新樓落成的供應量才會一直偏低。
在商言商,這亦是在所難免;同時,無論是地產商和家庭的負債比率都偏低,令樓價不至於暴跌四五成。
過去數月,土地拍賣成交接連較預期為低,地產商降價推一手盤,二手市場交投轉趨淡靜,這些都是樓市調整的先兆。當目前租金回報率約為3厘,但股市市盈率約為8、9倍時,筆者認為未來三年股市會跑贏樓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