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 November 2011

歐盟擴大EFSF只能解燃眉之急

當歐洲財長在歐盟峰會中達成初步共識之際,恒指上星期大升近兩千點,一舉挾死不少淡友。大市轉升的第一浪(由萬六點升至萬八點)是由對沖基金平倉帶動,但上星期連傳統基金亦幾乎被迫入市,又或者是換入Beta較高的股票,同時港股成交亦見上升。
大市升勢如此急速,券商殺熊證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原因是歐洲政客在過去數月,一次又一次令市場失望,所以投資者對歐盟峰會已經無甚期望,對細節欠奉的共識亦大為振奮。
峰會雖無長治久安之計,但卻有解燃眉之急之策,令市場風險胃納暫增。當音樂又再響起時,大家也只好繼續跳舞。歐洲各國企圖透過兩種方法擴大EFSF的規模,一為保險,二為證券化,但當中的細節尚未公布。
擴大EFSF,簡單而言就是物盡其用,歐洲各國毋須再拿錢投進EFSF,但是EFSF在槓桿後的recovery value亦變相下跌。筆者將於下文解釋兩者的利弊。
債務增幅多於收到貸款
保險一法有助歐洲國家發債(只用於一手市場),確保如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的資金鏈不斷裂。當保險率愈高之時,投資者買入新債時便更加安全,但是EFSF可以保障的新債金額卻亦相應減少。歐洲財長必須權衡利弊,應用適當的保險率。
保險發債在執行上的實際機制則較為複雜。假如意大利想發債,EFSF就先給意大利一筆貸款,意大利再以該筆款項購買EFSF債券,然後意大利用手持的EFSF債券作為抵押品,再以此發債。換句話說,意大利的債務可能增加了120元,但實際收到的款項卻可能只有100元,債務的增幅比現款多。
另一種擴大EFSF的做法是證券化,用SPV的形式投資歐豬國債。SPV在架構上分三層,有EFSF,機構投資者和國家主權基金,以及優先債。EFSF的角色是先承擔第一輪損失,而既然有EFSF當「爛頭卒」,機構投資者和國家主權基金投資在SPV意欲亦自然增加。假如投資歐豬國債有「斬獲」,上述兩者便能從中分一杯羹。優先債在雙重保護下,就相對較為安全了。
不變通未與時並進
筆者認為SPV在實際執行上的最大難題,是能否找到足夠的投資者加入。雖然EFSF現正積極遊說中國和其他國家主權基金加入,但是由於SPV規模龐大,大量優先債實在未知有多少投資者承接。
再者,歐洲現時的PMI轉跌,假如歐洲國家的財政狀況繼續惡化,這將令SPV的融資成本上升,屆時SPV以短期融資支撐年期較長的債券的結構便可能會出問題。
投資者目前依然對歐洲方案的細節有疑惑。除此之外,方案的確能為歐盟「買時間」,解燃眉之急。不過,長治久安是要建基在財政穩定之上,大規模的改革是必須的。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偶爾亦會到歐洲公幹。依筆者所見,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是幾乎是數十年如一日,並不會如內地般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
筆者對歐洲人在工作上的印象是不懂得變通,他們有時會堅持以自已的方式做事,並不一定與時並進。因此,筆者直覺上對歐洲(尤其是歐豬國家)的變革成功與否依然心存懷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