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4 November 2011

向偽自由市場說不

筆者上星期經過倫敦的聖保祿大教堂時屈指一算,佔領倫敦的示威者已經紮營個多月了。他們依附在教堂旁邊,不斷向行人宣揚資本主義的禍害,但卻缺乏一以貫之的論述。話雖如此,佔領行動表面上是毫無意義,但至少媒體的報道令民眾對資本主義有更深切的反省。
計劃經濟和自由市場是經濟學中的兩大學派。二十世紀表面上證明了自由市場較為優勝,但金融海嘯後有愈來愈多經濟學家卻對此存疑。資本主義假設人是自私的,當眾人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時,便從中間接推動經濟發展。相反,計劃經濟在缺乏清晰的賞罰制度之下,大家當然是設法減少工作量。在幾十年前的中國,如果你是煙民的話,你在工廠工作時便會有額外的吸煙休息時間。結果當然就是大家都去吸煙。
到了二十一世紀,自由市場開始出現兩大問題,令自由市場變成偽自由市場。
第一,大財團開始間接壟斷市場。
以香港為例,六七十年代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行業結構一般較為分散,競爭亦自然更激烈,令效率和創意都得以提高。時至今日,大部分行業已經變得非常集中,競爭的激烈程度亦大大減低,長時間並無重大創新,基本上只是個偽自由市場。
既得利益者和官員互相勾結,而後者則以行政程序把其他競爭對手拒於門外,一些資本雄厚的大財團亦會以量取勝。當市場由自由變成半自由,政府就必須介入,重整市場結構。當然,在香港跟本不會有人斗膽在太歲頭上動土。
第二,金融業過大,crowd out 了實業。
由八十年代至今,利息由十幾厘跌至近乎零,持有資產(投機)比做生意賺得多錢。這個畸形現象令大量資金由實業流入地產等市場投機,令整體經濟的生產力下降。以前,港大畢業的尖子一般都是入政府做AO,又或者是晉身為專業人士。
今時今日,希望投身金融業的畢業生不計其數,因為金融業是學生唯一能夠一畢業便有百萬年薪的行業。時下的年輕人如果打一份正正常常的工作,跟本就看不見出路。
實業在缺乏新人才之下更是舉步維艱。鑑於香港在政治、民生和法治上都比較穩定,內地的資金不斷南下來港買資產。因此,在可見的將來,香港市場依然會具相當濃厚的投機色彩。
資本主義在理論上的確可行,但是在經年累月後,香港的自由市場機制基本上已經是半癱瘓。
香港如果再不進行深度改革,重振自由市場之正統,則可能原地踏步,前途堪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